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思泉涌革命人的青葱岁月,新时代的红色精神 发表时间:2018-08-09 我叫孙泽民,是上海市荣誉军人疗养院的一名康复治疗师,也是一名大学生退役士兵。我平时的主要工作是为我院的荣誉军人们提供康复诊疗服务。除了日常的康复工作之外,我也时常参加“晨间同读”活动。 或许你会说,这不就是看看书读读报么,但我想说,这对那些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荣誉军人们来说,却是最有温度的陪伴。今天我要讲的是,在多次参加读书分享活动的过程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个瞬间: 我要说的第一个瞬间与一位革命老前辈有关,他的名字叫孙祥铭。在一次同读分享会上,当来自上海交大的学生志愿者读到一篇写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是如何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文章时,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孙老脸上没有表现出我们所以为的那种自豪感,而是心情沉重地给我们回忆起了当年战场上的残酷画面:夜间急行军百余公里是家常便饭;每一次冲锋过后,大批大批的战友倒在阵地上;他身上至今还有没取出的弹片;当时为他包扎完伤口的团长一跃出阵地就被敌军的炮火轰炸倒地,再也没有醒来 ......一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烈士的尸骨和伤残军人的血泪,牺牲的长眠地下,活着的内心煎熬一生。那一刻我们这些年轻人才真正懂得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明白所谓的荣光背后都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付出。 我们阅读的内容不仅有书本文字,还有照片图画。我要说的第二个瞬间发生在一次与休养员邵嘉翻看军事画报时,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这幅战地作品的名字叫《战士》,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我曾经服役部队的军史博物馆里,那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我国南疆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一位眼睛被炸瞎而陷入昏迷的侦察兵连长正被抬下阵地,当他隐约听到自己连队几乎全部阵亡的消息时,不顾伤痛,跳下担架,朝枪炮声密集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走去。我记得我们分队指导员当时在这幅画前给我们这些刚入选特战大队的新队员们所说的一句话:我们这个连队最大的荣誉是什么?是那些打过的胜战?是那些立过的战功,不是,是我们连队从成立至今,在战场上从没有一个人活着被俘虏。我记得霎那间我们这些刚才还为自己能穿上特战服而得意洋洋的人的都沉默了,我们都在问自己,换作是你,你有这等的血性和勇敢吗?是啊,我们都是凡胎肉体,我们都有恐惧和懦弱,但总有些事可以赋予我们战胜恐惧的勇气和信心,譬如信仰,譬如使命。上周四我们荣军院团支部组织了一场全院参与的同读分享会。我要说的第三个瞬间就出现在这次会上。 首先团员青年们为在坐的休养员与职工们分享了不少的红色故事,我也和青年休养员邵嘉一起给大家分享了《平易近人》一书中习近平主席关于如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文章。随后,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蓝永安老人激动的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地给大家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抗战期间,他的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无辜抓捕残害;朝鲜战场上,自己所在的人民志愿军空军部队在装备和训练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与敌军在空中英勇作战并击退敌人;他从一名铁路工人的儿子在共产党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机机械师.....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信共产主义,坚定跟党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这一刻我突然认识到阅读分享不仅仅是把一段文字读给他人听,而是一种精神的互动,一种能量的传递。通过阅读分享我们相互影响,不断丰富彼此对世界的认知。 其实除了战争年代负伤的年迈休养员外,我们所服务的对象还有失智的烈士遗孀,有因公致残的青年军人,有因公殉职飞行员年轻的妻子和刚上学的孩子,他们都是我们最需要照扶的人,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今朝您许我岁月静好,明日我还您国富民强!让我们继续传承革命人的红色精神,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在民政的时代篇章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不悔青春。
荣军院 孙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