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青年视角

临终关怀:生命尽头的深情陪伴


发表时间:2016-08-04

殡葬工作使我有机会能不时地站在生命的尽头,回看无数的人生,感受到那些生命中无限的深情,也体会到死亡注定不会是轻描淡写的事。也许,就是这份深情一直推动着我从那些生命的尽头往回走,也有幸能对那些已经或即将谢幕的人生献上一份真心。临终关怀是殡葬服务的前哨站,临终关怀志愿者对我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命的不同阶段,它对我的吸引之处在于,会有更多的情感在心中生起和流动,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在脑海中清晰和明了。

志愿活动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在病房公共区的一角,遇到了阿利,一个四十岁出头的男人。由于受鼻咽癌的影响,他的视力和语言表达已经不是那么自如,长时间的看或者说对他都是件很吃力的事。特殊的境遇使他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保护自己,不愿与外界有过多的交流。他的母亲一直在医院照顾他,也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他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在我一次次主动的接近和诚恳的交谈下,逐渐得到了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的积极回应。他说觉得自己非常对不住父母,本应由他来照顾父母的,现在却让父母来照顾自己了;他说妻子承受着照顾他和孩子的双重压力,真的好难;他还说自己的遗憾是儿子还小,恐怕自己不能陪他长大了;他说认识我们很开心,有人愿意陪他说说话。

分开时,他主动要求加我们的微信,说他写了一些东西想发给我们看看。后来,我们陆陆续续收到了近两万字的回忆录,他为那些文字取名为《我的半生——致我那已然逝去的青春和终将逝去的生命》。他的文字细腻、真挚,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打动人心。在我们小组志愿者的共同策划下,我们把那些文字编排打印装订成册送给了他。他看了后很是喜欢,说是要多印一些,等在他的告别仪式上,能够发给所有到来的亲朋好友。我们在他身上感受到了悲伤而又快乐,他努力地生活,用力地告别,似乎正在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证明在这个世上自己也曾经来过。

【启示一】

生命中,我们相互陪伴,但事实上到底是谁陪伴谁,谁又能说得准呢。我们在这里相遇,我们分享了彼此的故事,分享了彼此的心情,我们付出了时间,但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们在生命中相遇,在每周日的下午赴一场共同的约会,尽管我们的陪伴可能伴随着些许无力感,但我们还是非常感谢命运,指引我们走到了你们的面前。不打断,也不评价,我们能做的只是倾听,在生命的课程中共同学习,相互温暖。

你们的托付,是我人生的荣幸

有一天早上,上班没多久,我的手机响起,一个陌生来电,手机接通,电话那头一个男声说:“小常你好,我是×××,我们在肿瘤医院见过的,你还记得我吗?阿姨昨天去世了,我们可能要过来麻烦你……”

挂了电话,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之前在肿瘤医院做临终关怀志愿者时与他们接触的情景。病房里,癌症晚期,虽脸色灰暗但情绪平和的阿姨,一旁是轻声细语总陪伴左右的阿姨的爱人。随着逐渐的接触,在一次和我的聊天中,叔叔聊到了过世以后的一些想法,说家里人少,担心到时候应付不了。他和阿姨知道我在殡仪馆工作后,就想着到时候可以找我帮他们具体安排一下,这样他们也会放心一些。这样的约定着实让人有些无奈。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时就庆幸自己还没有接到叔叔的电话。今天,电话还是来了,心中的担心变成了一份坚定和责任。

“你阿姨走了……我现在心里空落落的。”业务接待室里老人难以掩饰那憔悴的面容。叔叔和我说了一些阿姨近几个月病情的发展变化,情绪状态,还说阿姨也安慰过他,说到时候你记得去找小常,她会帮我们安排好一切的……听着老人的言语,突然体会到了老人的孤单,以前不管发生什么事,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都有一个人一直陪在他的身边,而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被老人的叙说触动着,看着他发红的眼圈,我说:阿姨有您陪着走完最后这段路是幸福的。人生病这种事情,有时候真的是没办法,我们以后可能都会面临这种情况,但是不一定会像阿姨这样有您陪伴的如此幸运,您也要注意好身体,阿姨肯定希望在她走了以后,您一直都好好的。

后来,我用心帮助老人安排好了所有办理丧事的具体事务,完成了与阿姨间的特殊约定。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一种陪伴,用我们的方式陪伴人们度过悲伤的阶段,在人生低谷时为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安慰。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信任和托付,不能不说是我人生中的荣幸。

【启示二】

在这辆单程列车上,总有人会提前下车。留下的人心中是无止尽的怀念,满满的车厢承载着的不仅是欢乐,还有孤单。生活总是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也许这就是人生,圆满的人生……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了不同的色彩。亲情、友情、爱情……都在用最艳丽的色彩来装点人生,而被不同色彩点缀的人生,常期望褪去炫白的霓裳来呈现绚丽多彩的姿色。可不管是临终关怀服务还是我从事的殡葬服务工作,似乎只是由于和死亡贴得太近,因而被笼罩在灰暗压抑的色彩之下……也许是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现状的改变不在一朝一夕,可能需要的是一种比漫长听起来更加艰难的过程。

临终关怀,在近两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我一直觉得它与我们的殡葬服务紧密相关。在我这些年的工作中,面对亡者,我时常会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他们真正想被对待的方式吗?如果是我,到那时又想被怎样对待?如果死亡终将到来,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后事是在慌乱中结束,完全按照别人的意愿来安排的呢?如果我们殡葬工作者能够做到不仅让家属满意,同时也真正让亡者满意,我想那才是圆满的服务。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思考,或许等到那一天,我们不会太慌乱。可以说,我本着这样初衷,愿意走近临终者,在陪伴他们的同时学习怎样去面对死亡,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平和地看待殡葬行业。

殡葬服务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行业,深情的付出会让你拥有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无论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不能像接受其他行业一样接受殡葬业,我们作为殡葬服务工作者一定要对这个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你才会建立起强大的信心,你才会积极并且正确地为转变殡葬业的形象而发挥出自己的一份能量。

(龙华团支部 常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