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读报声回荡在病房里

2025-11-24    作者:刘潇潇

  

112218.jpg

 

  76岁的退休海员、本报老读者顾金龙来信,深情讲述了他为病床上的妻子朗读《上海老年报》的那一段往事。在妻子生命的最后旅程里,是顾金龙的朗朗读报声,驱散了妻子心头的阴霾,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这份报纸成为病榻前的精神支柱

 

  故事的开端,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盼。

  2000年,顾金龙的爱人正式退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邮局订阅《上海老年报》。“我俩有一个共同爱好,喜欢看书看报。”顾金龙在征文中写道。这份报纸,成为了他们规划退休生活的蓝图,承载着对美好晚年的无限向往。

  然而,命运并未给予他们太多宁静的时光。退休后不久,夫妻二人为了照顾双方年迈的母亲,开始了长达数年在二老住处与医院间的奔波。生活的重压下,他们无暇静心阅读,但唯独保留着订阅《上海老年报》的习惯。这份报纸,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地躺在书桌上,等待着主人归来。

  2022年,顾金龙的妻子被确诊癌症,医生坦言仅剩三个月时间。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让顾金龙陷入绝望。在病魔肆虐、连举起一张报纸都成为奢望时,她向丈夫提出了一个请求:从家中带来《上海老年报》,读给她听。于是,这份报纸的角色,从退休生活的指南,陡然升华为生命尽头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最后的读报声泪水与微笑交织的时光

 

  从此,病房里多了一道固定的风景:一位戴着助听器的老人,坐在病床边,强忍着泪水,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为弥留之际的伴侣读报。

  当听到政府出台惠及老年人的好政策时,妻子苍白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微笑;当读到有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新闻时,她会吃力地叮嘱丈夫:“不要贪小,贪是万恶之源”;当了解到居家适老化改造的便民措施时,她眼中会重新闪烁起对未来的憧憬:“等我好了,我们家也要适老化改造,好好享受幸福生活。”

  最令人动容的,是家国情怀在此刻的交融。当顾金龙读到由妻子原单位——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和40万吨邮轮的消息时,病榻上的她心情万分激动,连声感叹:“了不起,太伟大了!”

  这一刻,个人的生命轨迹与国家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这份自豪感让她短暂地忘记了病痛的折磨,为她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慰藉。那每日不停的读报声里,记录的不仅是新闻,更是夫妻二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深情对话与灵魂共鸣。

 

  报纸赋予勇气带着希望与祝福前行

 

  妻子的离世,给顾金龙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写这篇文章时,我非常难过,心里像刀割一样痛。”他在信中如是说。然而,正是那段在病床前共读《上海老年报》的经历,以及报纸本身所传递的积极力量,最终成为他走出阴霾的指引。是《上海老年报》,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了他“继续生活的勇气”。它让他看到,生活纵然充满磨难,但依然有政策温暖的阳光,有社会关爱的细流,有无数同龄人精彩的生活瞬间。

  走进顾金龙的家,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他爱好摄影,将数十年来拍摄的得意之作打印出来,珍藏在书桌的玻璃板下。他保持着读报剪报的习惯,每当在《上海老年报》上看到优美的散文或读者投稿的旅游摄影作品,便会剪下来细心收藏。那满满一柜子的书籍和剪报本,不仅是他与妻子共同爱好的见证,更是他怀着无限思念,重拾生活勇气的信物。这位19岁上船、半生漂泊的海员,曾与家人聚少离多。如今,一条已陪伴他20年、名叫“大宝”的小狗,正安静地蹲守在脚边,忠实地陪伴着主人。

  在本报创刊40周年之际,顾金龙用最传统,也最真诚的方式,寄来了他的故事与祝福。他们夫妇的故事,是对这份报纸价值的诠释:它不止是一页页已经泛黄了的新闻纸,更是一对爱人数十年情感的纽带、精神的慰藉和照亮黄昏路途的温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