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唤醒”抗战英烈 “述说”报国铮铮誓言

2025-11-20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12022.jpg

 

  即日起至12月21日,“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展览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烈士遗骸发掘与分子考古成果为基础,以微观叙事为脉络,通过362件珍贵展品与创新展陈,再现抗战英烈的生命轨迹,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科技考古,无名烈士重获姓名

 

  “我叫崔海治……”步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屏幕上一位年轻的战士正“讲述”着一段并不寻常的历史片断。在山西吕梁南村的北川河谷之中,40多具烈士遗骸得以重见天日,遗骨上清晰的弹痕、严重的感染痕迹与简陋手术留下的截肢断面,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条件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如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曾经的无名英雄被一一确认身份,尘封的历史重现光芒。经DNA比对,编号M19的遗骸就是崔海治烈士。

  展览将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的前沿学术成果系统运用于历史展示。DNA鉴定让多位无名烈士重获姓名,锶同位素分析勾勒出烈士的来路与征途,病理创伤鉴定还原战场的残酷,颅面复原技术更让烈士容颜跨越时空,再度清晰。

  在一楼主展区,沙盘模型等比例复原出南村烈士墓的发掘场景,辅以精确投影、幻影成像、3D打印等前沿技术,让观众见证烈士事迹重见天日的震撼过程;“南村烈士体质档案”互动系统,让观众现场“触摸”43位烈士的生命历程,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温度;分子考古专区则以通俗语言,解码科技背后的原理与意义。

  在致敬空间板块,通过“生命之树”与数字警示,传递精神不灭的展览主题,引导观众在静默中缅怀,在思考中传承。

 

  多元化展陈,再现抗战烽火岁月

 

  本次展览围绕发生在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的三个抗战故事展开叙事脉络。第一单元“青山埋忠骨”以一场跨越80年的寻亲之旅为主线,展现埋葬在方山县的一批普通战士在抗日战场上的成长与牺牲;第二单元“捐躯赴国难”再现肃宁雪村突围战中军民共赴国难的悲壮历史;第三单元“丹心照归途”讲述全椒百姓三代人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的感人故事;第四单元“精神励后人”以艺术展项与互动体验构筑出一处可感可思的精神传承空间。

  沉浸式的观展过程中,362件来自抗战遗址、纪念馆与实验室的珍贵展品,共同构建起一段立体的历史记忆长廊。方山烈士墓出土的纽扣与子弹记录着战地环境的惨烈与艰苦;雪村出土的大量铁门钉见证军民一心的鱼水深情,全椒的手写木碑镌刻着当地百姓跨越生死的守护……阵列式与艺术化的文物展示手段,营造出肃穆而深沉的观展氛围,让每件文物自己“说话”。

  展览期间,还将配套开展专题导览、科普讲座与线上展示等活动,让观众多维度地感受英烈们“愿以此身长报国”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