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神秘”语音设备陆续送上门,每月还遭遇广告杂志“骚扰”
八旬老人“掉坑”花了冤枉钱
2025-11-19
作者:本报记者 程 峰
近日,家住静安区岭南路700弄的八旬老人陈阿婆来电求助,去年年初至今,每个月会收到一份保健品广告杂志,让她不堪其扰;去年年末,又先后收到三个“神秘”包裹,让她“损失”了数千元。老人疑惑,自己的信息为什么会被泄露,也担心会不会再次上当受骗。
广告杂志每月“骚扰” 还花4000元买“保健品”
据陈阿婆回忆,保健品广告杂志是从去年初开始,每个月雷打不动地会收到,而且都是以快递方式送上门。她表示自己从未在保健品公司填写过个人信息,不知为何会收到。原以为也就每个月被“骚扰”一次,没想到,大半年后接连收到三个快递包裹,每个包裹里都有一台形似一本书且有语音播放功能的设备。
记者看到,三台设备“长”得类似,像书本一样打开后,就会自动播放语音广告,每个设备播放的是不同的广告,其中,一台“羊胎盘干细胞”的设备,封面印有极其夸张的字眼——“革命性产品”“少花几十万,多活几十年”“防治慢性病”等;打开设备,在语音广告里,一位“专家”说:“如果你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仍无济于事,如果你想尽快摆脱疾病折磨,请抓紧时间服用”,还有一位“听众”连连夸赞。还有两台宣传的是所谓“旨活素”以及“海洋星虫”。
陈阿婆表示,三台设备平时会打开来听听,就当作打发时间。然而,没过多久,有人就带着广告里介绍的一款产品“羊胎盘干细胞”登门推销,在对方的“花言巧语”攻势下,加之该产品的广告“打动”了她,于是便花了4000多元购买。“当时,脑子稀里糊涂,就掏钱了。但是吃完后,发现一点效果也没有。”陈阿婆说,可惜没有留下产品外包装,也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些杂志有关系。
在老人家中,两年来收到将近二十本保健品广告杂志,记者粗略查看了一下,分为三大种类,印有多个销售电话号码,但是和三台语音设备上的电话号码并不相同。
“热线电话”拒回答 疑似“健康顾问”在作祟
为核实情况,记者拨打了其中两本保健品广告杂志上的销售电话。接电人员称,自己所在企业为正规企业,并推测陈阿婆可能参加过营销活动,并留下了个人信息,但是他们否认寄送过语音设备。
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查询发现,“境内生产药品”里并无这些设备上宣传的羊胎盘干细胞、旨活素和海洋星虫。
记者走访几家药房后获悉,羊胎盘属中药材,但多被用于制作保健品,其主要功能为益气养血,与上述广告中宣称的“干细胞疗法”和防治慢性病并无关联。对于“旨活素”和“海洋星虫”更是从来没听说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由此可知,上述语音设备上的广告明显违法。
记者还两次拨打设备上印有的电话号码,第一次接听的是一名男子,他称正在忙碌并承诺回电,并立即挂断电话,但此后未回电;第二次接听者则为一名女子,她表示记者拨错了号码,并同样立即挂断电话。
陈阿婆表示,自己不记得是否把家庭住址泄露给非正规推销人员。不过,在采访过程中,有个自称是“保健顾问”的人拨打老人的微信电话。听了两人对话后,记者判断对方纯粹是在推销保健品,同时在老人的微信联系人中发现了多名“健康顾问”。为防止陈阿婆继续受骗,在征得老人同意后,记者删除了这些“健康顾问”的微信,并提醒她赴正规医疗机构获取养生保健信息。与此同时,经过记者的努力,联系到相关企业,帮助老人家取消“订阅”杂志。
对于陈阿婆花了4000多元买到的“保健品”,业内人士提醒,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购买时要保留消费凭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要看清楚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必须有市场监管总局(或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消费者应该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型商场、超市、连锁药店或资质齐全的线上官方旗舰店,对无固定经营场所,以电话推销、个人兜售的方式要保持警惕,购买时务必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购物凭证,并妥善保管,而且凭证上应注明购买商品的具体名称、规格和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