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烁新,去上博东馆看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

2025-11-19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11825.jpg

 

  上海博物馆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日前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此次展览总计约178件/组展品,包括上海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出的展品,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宋、元、明、清铜器展。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重大仪典中的礼器,承载着科学技术与精神信仰的双重内核,那么,宋、元、明、清时期的铜器到底“长啥模样”?据上博相关专家介绍,中国古铜器经历三代的辉煌璀璨后,逐渐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长期以来,宋、元、明、清铜器被贴上“仿古”的标签,并不很受学界重视。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诸多纪年器在全球馆藏中相继被发现,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铜器功能从礼器走向实用器,工艺日臻精妙,经历了从古朴庄重到精工华彩的嬗变,也开启了铜器的艺术新风。

  此次展览得以一窥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合和创新,借由四个单元全新解读宋、元、明、清铜器的发展与特色,寻找隐含在器物内的社会人文意涵,进一步审视其在艺术史中所占的地位,其呈现出中国古代工艺“法古而不泥古”的传承创新与审美追求,带给观众有别于三代铜器的另一种艺术魅力。

  四单元热门看点:

  ●四代仿古礼器

  在“崇古尊古、再塑三代”单元中,集中呈现了河北博物院藏北宋政和四年铜牛鼎,赛努奇博物馆藏北宋政和八年铜豆,上海博物馆藏北宋崇宁四年铜大晟钟“蕤宾中声”、元大德九年杭州路学铜中吕钟、元至正十九年松江府学铜豆、明成化二十年昆山县学铜簋等展品。展品以宋、元、明、清的仿古礼器为主体,带入地方州县释奠系统与家庙宗祠祭祀活动,借着礼器的铸造形制与使用场域,让观众窥见千年静默中不断传承的文艺复兴精神。

  ●“大都会”馆藏南宋珍品

  第二单元“铸古维新、自成一格”中,展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南宋铜琮式瓶、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南宋乾道九年税记款铜瓶、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代铜绳耳炉等。复古风潮的流行与兴盛使得铜器制作趋向商品化,铸铜商号与名工巧匠应运而生,创作出兼具古韵与崭新功能的器类。

  ●至高工艺水平“宣德炉”

  “永宣垂范、震古耀今”单元中展出“永宣金铜造像”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其创新的艺术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展出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永乐铁鋄)金银天杖、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明宣德铜鎏金孔雀明王像、青海省博物馆藏明宣德赐瞿昙寺鎏金铜瓶等作品平时难见真容,这次可细细品赏。

  ●“道”“趣”蕴于器

  第四单元“起居修道、古铜新意”分为“修礼参道”与“文人雅趣”两个部分,展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代雁形铜熏炉、明代胡文明制花卉纹铜炉和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胡光宇制花卉纹铜炉、大英博物馆藏19世纪晚期法国仿乾隆洒金铜双凤壶等铜器。仿古铜器借由文人雅士的重新诠释,将原本高置于庙堂承载礼仪的家国重器,化身为书斋居室的清雅摆设,不仅成为时人闲逸隽古的风尚,也和民间信仰、佛道仪轨结合,成为供祭典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