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读者钱福田的一封真挚的手写信、一本厚厚的摘抄本,见证了与本报的数十年情谊
“简简单单就是快乐”
2025-11-13
作者:刘潇潇
编者按:从1986年创刊,到即将迎来“不惑之年”,《上海老年报》是幸运的。四十载光阴,读者的陪伴与关爱从未缺席,第一批订阅本报的读者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在那个年代,他们曾经通过剪报、手写稿、电话、自发的读报小组等等,与我们建立链接。如今,无论网络如何发达,老读者们珍藏的剪报本、给我们打来的电话,以及每天寄来的投稿依然那么多。这是岁月见证的信任,也是时光印刻的情谊。新老读者,是报社最重要的朋友、最珍贵的财富。值此迎接《上海老年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们从征文中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一起听听他们与我们这份报纸的故事。
在迎接本报创刊40周年的征文中,一封来自102岁老读者钱福田的手写信,显得格外厚重。信纸背后,是一位世纪老人与一份报纸间长达数十年的精神守望。这位期颐之年的老人,用他跨越世纪的智慧与乐观,向我们诠释了何为“种得心田老来福”。
奇妙的缘分 一首歌与一个名字的世纪回响
老人家在信中提到,每周最盼望二、四、六可以收到《上海老年报》,每一期报纸都仔细阅读。随信寄来的还有两份被精心剪下、妥善保存的剪报,这不仅仅是两片泛黄的纸页,更是这位年长读者与本报深厚情谊的见证。
其中,一份是《上海老年报》于2019年9月12日刊登的歌曲《种得心田老来福》。歌名中嵌着的“福田”二字,让钱老倍感亲切与惊奇。“‘福田’二字,是1924年2月28日我出生时,父母给我取的,寓意种得好田是阖家的福气。”当年,父母将最朴素的期盼融入他的名字;近一个世纪后,这份期盼在一份他挚爱的报纸上,以如此文艺而贴切的方式获得了回应。这种跨越九十多年的奇妙联结,在钱老看来,是“十分的缘分”。这份剪报,被他视若珍宝,仿佛这首歌是专为他的人生所作的注脚。
另一份剪报则记录着老人自身的“传奇”。那是2025年1月21日《上海老年报》上关于他自己的报道——《活过百岁有仙感》。文章描述了他百岁之后“返老还童”的种种迹象:80岁时听力不佳,如今却能清晰听闻;90多岁满头银丝,而今竟悄然长出缕缕黑发;曾经依赖的老花镜,在98岁后被他摘下,如今手机上的小字也能轻松阅读。这份剪报,不仅是对他生命再次焕发活力的记录,更是他乐观豁达心态与科学养生之道的生动佐证。
两份剪报,一份承载着精神的契合,一份记录着生命的奇迹,共同构成了他与这份报纸独一无二的情感链接。
独居而不孤独 歌声与信仰滋养的丰盈心田
几年前,钱福田的老伴在99岁时无疾而终,此后老人家便开始了独居生活。然而,他的世界却从未因独处而黯淡。除了长护险护理员每天上门一小时协助家务,其余时间他都是一个人,依旧把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
在客厅里,老人家拿出一本厚厚的摘抄本,里面满是《上海老年报》的文章剪报和歌曲记录。谈及兴处,他随口便唱起了英文版歌曲《雪绒花》,声情并茂,中气十足。这歌声,仿佛瞬间将时空拉回到往昔岁月——那时,他的爱人坐在钢琴前为他伴奏,他则站在一旁纵情高歌,夫唱妇随,琴瑟和鸣。音乐,是他们爱情的纽带,如今也成了他排遣思念、保持愉悦的良方。
老人家的内心世界同样广阔而高尚。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党员,他在2023年向所在的虹口区委组织部一次性捐赠了2万元特殊党费,并收到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这一举动,是他“对他人多点给予”格言的生动实践。
养生“总工程师” 自律生活与一墙的智慧箴言
老人家的长寿与健康,并非偶然。他曾是国营27棉纺厂的总工程师,这份职业养成的严谨与细致,被他完美复制到了个人健康的“系统工程”管理中。
在老人家的书房墙壁上,有一面独特的“养生格言墙”。墙上贴满了从《上海老年报》上剪下的智慧结晶:“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自得其乐——退休生活四十点”;漫画“笑一笑,十年少”;以及他亲手抄录的“知足常乐五点”。这面墙,是他精神养生的“控制室”,每日面对,内化于心。
老人家的日常生活同样规律到惊人。早餐一瓶牛奶,加点芝麻粉、三七粉、西洋参粉,配几片面包;中饭是社区食堂的盒饭,荤素搭配,一顿吃不完,晚上就烧个菜泡饭。他长期烟酒不沾,生活作息和饮食秉持规律。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坚持了十多年的“毛巾按摩法”——每天早晨洗脸时,用毛巾按摩耳部穴位50下。这套结合了中医养生与现代营养学的自律体系,正是他“返老还童”现象最扎实的根基。
结 语
老人家坚信“简简单单就是快乐”。这份简单,不是苍白,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释然。是每日的读报、剪报、唱歌、按摩,是墙上的格言,是心怀的感恩,共同将他的“心田”滋养得如此肥沃,从而结出了名为“百岁福田”的快乐果实。
在《上海老年报》即将迎来创刊40周年之际,这位资深读者送上他最真挚的祝福:希望这份曾带给他无数知识与欢愉的“老友”,越办越好,继续为更多银龄读者的心田,播撒下快乐与智慧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