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逾80个“乐龄书架”已上线,“乐龄乐读”数字地图正式发布
从“独阅”到“众乐” 银发阅读再“破圈”

2025-11-03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0月30日,上海市“乐龄乐读 乐学乐为”品牌展示活动在浦东图书馆举行。这场以“乐龄乐读、乐学乐为”为主题的活动,集中展示了上海市在推进老年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本市已涌现出一批热爱阅读的“乐龄乐读领读人”“乐龄乐读达人”,当天,首批代表被授予奖牌、奖杯。

  爱阅读乐分享

  和朋友一起“悦”读

  “永远保持赤字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这句话是70年前,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信中之言,如今也正契合着“乐龄乐读达人”们的心中之言。

  热爱阅读、写作、旅游的王继红退休后,晚年生活被兴趣爱好填得满满的,就连旅途中,都会带着一本书。“阅读和写作对我而言,就像为我打开一盏氛围灯,借助这盏灯,我可以跳到更远的空间时间里,再回望此时此地的我。”王继红感慨地说,阅读让她感到非常充盈。目前,这位阅读“达人”不仅出了两本散文集,也成为沪上不少读书会里的领读者,“和爱好阅读的朋友一起分享,对我自身也是一种提升”。

  72岁的朱文宏家住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在他所在的社区里,朱文宏是一名阅读“达人”,常以诗歌和书评表达自己的感悟,他擅长朗读和音视频制作,带动身边的伙伴一起阅读、朗读和分享。“和老年朋友一起阅读,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快乐。”朱文宏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他新创作的一首诗:“烈日把申北路的街石晒得滚烫,冒着酷暑,我们这群老姐妹、老弟兄揣着老花镜,带着保温杯,从不同的居住小区,往工业区的教室走去……”朱文宏说,这首《知莘·乐读里的银发时光》写的就是大家一起去读书、去学习的日常场景。

  拓宽阅读“边界”

  个人体验变群体共鸣

  正在“老小孩”群体进行的“阅读马拉松”,通过集体共读的形式,参与的阿姨爷叔每天阅读、听读半小时,在群里分享心得,一个月里“打卡”完一本书,至今已进入到第三期。“这场‘阅读马拉松’从第一期的40多人到第二期的80多人,现在第三期已有100多人。”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吴含章说,阅读从“重在参与”的个人体验变成“温暖流动”的群体共鸣。

  在上海公益新天地里,益膳坊社区食堂也是乐龄书架和乐读点的所在地。从今年4月起,上海社会福利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合作发起了“益书房”阅读行动,至今各类读书活动已进行了十余场。“年轻志愿者以朗读为纽带,陪伴老人穿越文字与记忆。与此同时,阅读从线下扩展到线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边界’,比如‘共读燕东’线上活动累计阅读时长已达1300个小时,累计分享阅读感悟超过2000条。”园区发展部经理寿侃旻介绍说。

  在此次“乐龄乐读 乐学乐为”主题活动中,“乐龄乐读领读人”“乐龄乐读达人”以及“乐龄乐读品牌项目”的经验做法,都在浦东图书馆一层大厅进行了集中展示。这些个人和项目是申城老年阅读服务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

  乐龄书架遍布全市

  将培养“乐龄领读者”

  自2025年4月首批20个“乐龄书架”示范点推出以来,全市已在16个区建成超过80个“乐龄书架”,形成了覆盖全市的老年阅读服务网络。现场,上海正式发布银龄阅读电子地图和红色阅读线路,标志着老年阅读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电子地图整合了乐龄书架导航、红色阅读线路推荐、乐龄乐读品牌项目及达人展示等功能,为老年人了解“乐龄乐读 乐学乐为”活动提供便捷。比如打开“阅读地图”,老年市民可搜索就近的阅读空间。

  同时,上海也将培养一批“乐龄领读者”,让这些来自社区,有热情、有能力的老年阅读推广人,通过定期组织读书会、开展数字阅读辅导等方式,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的阅读热情。

  今年年初,本市14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全市的老年阅读服务体系。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老年阅读服务体系,鼓励出版单位优化老年读物出版结构,同时大力发展老年阅读“领读人”队伍,培育特色老年阅读品牌,让阅读真正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