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年大学里的“再青春”
2025-10-28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在全国首届老年学习课程展于沪成功举办的余温中,老年大学这一“没有天花板的课堂”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60后、50后乃至40后一代与“学业”重逢,他们在老年大学里寻找的远不止是一技之长。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近几位老年大学“资深学员”,聆听这群“银发同桌”的故事。对他们而言,老年大学里不仅有学习琴棋书画的教室,更有重启社交、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的人生新舞台。那些在课间响起的,不仅是琅琅书声,更是生命在岁月沉淀后再度绽放的动人回响。
无论几岁,乐于接受新事物
穿梭于琳琅满目的老年课程展区,神采奕奕的刘玉丰一点也看不出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背上的白色帆布包里,各类老年课程宣传册和海报摆得整整齐齐,他说,回家后要好好研究研究。
退休之初,对人文艺术感兴趣的刘玉丰常去图书馆看展、听讲座,还结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见他对艺术颇为痴迷,朋友建议他去读老年大学。听到“老年大学”几个字,刘玉丰眼睛都亮了,“竟然有给老年人读的大学?”辗转打听后,他终于在家附近的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报了名,并在随后十几年中,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老年大学、上海老年大学等多所老年大学就读。他学习绘画、学会装裱,还加入茶艺和园艺课程。
如今,他的生活随着就读老年大学悄然发生变化。家里被自己的绘画作品装饰一新,用茶艺课上学到的知识泡一壶好茶慢慢品味,就连自家楼下早已荒废的空地也被他“捡”来装扮成小花园。因为花草养得好,邻居们甚至把他当成“植物医生”,纷纷把家里生病的植物放在小花园里,请他照看。渐渐地,小花园的花草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过往邻居都愿意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这里也成了大家的共享花园。
十几年的求学经历,让刘玉丰的晚年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趣,也更有意义。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成了“超龄学员”,已被老年大学婉拒了。但得知超龄学员还可以继续在线上就读老年课程时,他很开心,“我想学学AI,还想学很多年轻人的新玩意。”他说,无论多大年纪,学学新东西总没有错。
十年之约,意外找到乐趣
在沪上老年大学的圈子里,德语班可谓是小众中的小众。在英语、日语等主流外语课程中,德语显得很特别。而在老年大学里,学德语就更特别。说起学德语的缘由,胡慧群有一个小故事,那便是她和小外孙的“十年之约”。2017年,完全不会德语的胡慧群与先生计划出国游。在多番比较后,夫妻二人决定前往德国自由行,听说当地的奶粉不错,她还提前给尚未出世的小外孙囤货。
次年,小外孙诞生,囤的奶粉也派上了用场。谁知,孩子根本“不买账”,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为了让小外孙多吃点,胡慧群脱口而出:“宝宝乖,喝这个奶粉,等你十岁了,外婆外公带你去德国玩。”没想到,小外孙竟开始喝了。
退休后,看着小外孙一天天长大,胡慧群觉得,离兑现承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得提前学点德语,到时既能当“翻译官”,也能让“十年之约”真真切切落地。于是,看到静安区老年大学开设了德语班,她便毫不犹豫报了名。
为了兑现承诺而学习,能学好吗?胡慧群自己也没想到,在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她彻底爱上了德语。“我们在课堂上不光练发音、学单词,老师还会讲德国城市的风景和文化是怎样的,饮食有哪些特点。”胡慧群说,现在,每周一都盼望着走进老年大学的德语课堂,跟老师一起“神游”德国。
同样在静安区老年大学德语班学习的钱锋,是为数不多有一定德语基础的学员,也是为数不多的男生。在德语课堂上,钱锋并不十分活跃,却能准确回答老师的很多提问。这是因为,早在十二年前,他就已携妻女去过德国。次年,女儿又前往德国留学。自此,钱锋与德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女儿在德国定居,钱锋开始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和想要融入其中的愿望。他搜遍沪上各所老年大学,终于找到了德语班。他说,比起单词语法,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语言文化、社会习俗更有意思。
啥都想学,报了十几门课
《无人机航拍入门》(以下简称“无人机班”)是今年静安区老年大学秋季班全新开设的课程,一上线,名额即被秒空。在前几节理论课结束后,10月24日终于迎来了无人机班第一次实操课,全班同学来到美兰湖放飞自己的无人机。
身穿墨绿色工装,头戴鸭舌帽,今年77岁的乌加璋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许多。他不仅是无人机班的班长,也是该校十几年的老学员。“看到什么都想学,没见过的都好奇。”这也许就是他在十几年间报名学习了十几门课的原因所在。因为喜欢旅游,他报了摄影班;因为喜欢热闹,他报了合唱班;因为好奇人工智能高科技,他报名学了AI……退休前,乌加璋从事金融工作;退休后,他几乎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在老年大学跨界学习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几年前,无人机开始普及。在网上看到无人机航拍的壮丽景色,乌加璋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先后购买了三四台无人机。可自己尝试多次,总是飞不起来。看到老年大学也开设了无人机班,乌加璋毫不犹豫报了名,“我想学会了以后,出门旅游就可以带着无人机,拍很多好看的视频和照片。”他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他学习了很多新东西、新技能,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醉心长笛,一周上三次课
几年前,因疾病留下后遗症,申丽敏(化名)觉得自己气息不足,身体大不如前。一次与朋友谈及此事,朋友提到,吹长笛可以锻炼气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申丽敏开始留意学习长笛的渠道。
退休后,申丽敏在家研究起了长笛,还曾前往多个学校学习长笛,却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几度想要放弃。听说沪上长笛圈有位颇有名气的刘娜老师,她决定报刘老师的班再试试。没想到,跟着刘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找到了吹奏长笛的乐趣,曾经停滞不前的吹奏水平也开始慢慢进步。
为了有更多学习和吹奏的机会,今年,申丽敏分别在三所老年大学报了三个长笛班,甚至在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今年新开设的长笛基础班里,也看到了申丽敏的身影。她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学习,深感自己的基础薄弱,所以想再把基础“打打牢”,为以后提升水平做准备。
与其他学员“全面开花”不同,在多年的老年大学学习生涯中,申丽敏始终执着于一件事——学习长笛,“学了这么多年,是不可能放弃的。长笛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还会继续学习。”她觉得,退休后,能摒弃自己所长,通过努力把一件曾经完全不懂的事情做好,也是很有意义的。
敢于尝试,生命在于折腾
在周围人眼中,徐宪一身正气,充满正能量,这也许和她曾经的从军经历有关。像所有沪漂老人一样,退休后的徐宪来到上海照看两个外孙。直到把最小的外孙送入幼儿园,她突然感到自己的生活似乎缺了点什么。
原本被外孙填满的退休生活一下变得安静了,她还有些不适应。看到同学朋友都在琢磨着如何保养身体、吃什么保健品更好时,她不以为然,“与其想吃什么药,不如想做什么事。”得知家附近就有一所老年大学,她的好奇心来了。咨询后发现,这里的课程很多,且不少都是她第一次听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先后报了多门课程。从葫芦丝开始,接着是山水画、花鸟画、钢笔画……
闲暇时,她和先生常去旅游。她喜欢把旅游见闻和视频图片制作成美篇发在网上,一年下来,也有几十篇的产量。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她会反复打磨文字,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可视频和图片不满意怎么办呢?为了拍摄出大场景的完美照片,今年,她又报了无人机班。她总是笑着说,生命在于折腾。
青春,从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在老年大学的课堂里,它化作求知的眼眸、练习的笔触和欢快的歌声。夕阳的余晖为教室镀上一层金边,却镀不住他们身上迸发的朝气。当一天的课程结束,这群“银发同桌”带着新学的知识、新交的朋友,走向各自的家。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重启键”从不因年岁增长而失灵。在老年大学这个特殊的舞台上,每一次指法练习、每一笔水墨丹青、每一首合唱旋律,都是对“为时已晚”最有力的批驳。从这里毕业的学员们,带走的不仅是一纸结业证书,更是一个被知识浸润、被爱好点亮的崭新的自己。他们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只要热爱学习,“再青春”将照亮崭新人生;只要依然学习,生命的花朵便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