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法院发布近五年涉养老金融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
信用卡纠纷占据首位 养老金融法治环境待完善
2025-10-28
作者:本报记者 丁 烨
在国家积极发展养老金融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海老年人参与到养老金融服务领域,运用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养老需求,由此发生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虹口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虹口法院)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特点,对2020年以来审理的涉养老金融案件进行了梳理。昨天,虹口法院公布这些案件的审理情况,并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养老金融法治环境,推动养老金融健康的良性发展给出相关建议。
现 状 信用卡纠纷、借款合同纠纷较多
2020 年至 2025 年,虹口法院受理涉养老金融纠纷案件共计 1,147 件。在审结的此类案件中,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其中信用卡纠纷(694 件,占 61.42%)、金融借款合同纠纷(238件,占 21.06%)、财产保险合同纠纷(63 件,占5.58%)、人身保险合同纠纷(34 件,占3%)排名靠前。从前两名均为涉融资类案件可以看出,老年群体的金融活动仍以传统的银行类业务为主。信用卡作为重要支付工具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作为小额、短期的融资工具得到大量应用。
审判实践中,持卡人与发卡机构之间因信用卡费率、违约责任等条款引发争议。保险类纠纷案件数量紧随其后,包括财产保险合同纠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等。案件反映出,涉养老保险产品种类相对有限,仍集中在重大疾病保险、分红型年金保险等传统险种。
此外,资管类纠纷案件主要系因老年人投资资管产品产生亏损而引发的维权诉讼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委托理财合同纠纷。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投资策略趋于稳健,对资管产品亏损的承受能力比较有限,一旦本金发生亏损,与资管机构之间的矛盾纠纷随之产生,甚至容易引发群体性维权或者诉讼。另一方面,部分老年投资者基于对亲朋好友的信任,委托他人代为投资理财,在部分受托人虽然承诺保本保收益,但收益未达预期甚至本金亏损的情况下,同样容易引发诉讼。
从案件标的来看,涉养老金融纠纷案件的金额以小额居多,5万元以下及处于5万至10万元区间的案件数量分别为476(42.12%)件和288件(25.49%),体现出老年群体对资金安全要求较高。
问 题 养老属性不突出 义务履行不到位
虹口法院在审理涉养老金融案件过程中发现,目前部分养老金融产品仅是在已有的金融产品基础上进行优化微调,缺乏针对养老场景的深度功能设计和风险收益特征,与传统理财产品差异不显著,而其养老属性则被异化为理财属性。
部分产品设计存在客户资金的预期使用期限不匹配的情况,长期资金短期化运用是养老金融产品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养老储备需覆盖全生命周期,而养老金融产品的负债端周期长,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入,应当是典型的“长钱”。但在目前投资管理中,养老资金的属性被忽视,存在投资高频次、短期化现象。
当金融消费者为老年群体时,因其对于金融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以及自身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交易选择上更依赖金融机构的推介和说明。不少老年群体投资者仍抱守保本保收益的固有认识,金融机构将其等同于普通社会群体进行产品推介,往往会产生很多纠纷。
虹口法院发现金融机构针对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仍存在不足,包括未向消费者明确产品的性质、结构、存续时间、风险等级,片面强调投资收益(甚至在销售过程中作出保本保收益承诺),仅凭消费者手写确认“本人已知悉风险”即视为告知义务履行,使风险不匹配时提出警告的适当性义务要求流于形式。 同时,养老保险销售提示说明义务履行不到位,消费者反馈保险销售方未能对保险重要条款尽到充分说明义务,故以重大误解或受欺诈要求撤销合同。部分养老机构以“预订养老床位”“预订养老服务”等为噱头非法吸收“会员费”并承诺高额回报,实质上是以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名目,通过欺诈手段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建 议 建三级联防机制 优化养老金融法治环境
据介绍,我国金融机构对于老年群体的投资需求及养老保障需求,已陆续推出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包括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等,支持备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与财富规划。然而,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在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履行、合同格式条款的提示说明、产品收益等方面极易产生新的争议,同时,因一部分养老资金存在缺口但又有独立产权住房的老人希望能够“以房养老”,房屋售后回租等“以房养老”新模式发展,以及涉养老服务设施“住房”类执行案件中,老年人居住权益与债权人的胜诉权益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法律适用和利益平衡将至关重要。
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养老金融法治环境、推动养老金融健康良性发展,虹口法院提出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全面升级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优化开户、缴费、投资、领取等全流程服务体验,打造清晰直观的操作界面,针对年龄超过60周岁的客户购买非保本理财、保险等产品,应进行更为审慎的二次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并建议近亲属陪同见证,全程“录音录像”,制定并推广金融服务适老化合同示范文本,强制要求对涉及老年人重大利益的条款采用大字体、加粗、重点提示等醒目方式呈现;提升养老金融产品增值保值功能属性,缩短封闭期、增加流动性:构建多元化、长期性耐心资本供给体系破解养老产业经营困境以及以老年群体作为重点目标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建立“家庭-社区-金融机构”联防机制,联合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通过各种生动形式普及金融知识与防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