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关怀老年人,开通至今每天有二三十通来电
叮铃铃,电话那头从焦虑到感谢
2025-10-28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老伴去世多年,一个人生活很孤独;遇到了烦心事,找谁诉说?心情焦虑,晚上睡不着……上了岁数的您,有了心事会说吗?会和谁去说?近日,本市正式开通“银龄守护”公益热线96999500,开通至今,这条电话线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早8点到晚8点,铃声不断,咨询量不断上升,平均每天有二三十通来电,前来倾诉、咨询的老人在这里倾泻情绪,打开心结,找到慰藉。
热线开通,每一通电话都有故事
“您好,这里是银龄守护热线……”下午1点,走进96999500接线室,两位心理咨询师正“坐诊”电话一端,耐心地倾听一位老人诉说,此时,刚刚接完前一个电话的他们还没顾得上吃午饭。“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听说昨天最后一个电话挂断时已是晚上8点35分了。”心理咨询师于晖说,每通电话短则半小时,长则一个多小时。
“从老人的来电里,能听得出他们的无助和焦虑,盼着大家多一点关心,而我们就是陪着老人说说话,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咨询师袁莉说,她接到一位105岁阿婆和80岁女儿一同来电咨询,母女俩都年事已高,女儿照顾自己都有些力不从心,更何况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听得出两位老人都非常焦虑。”袁莉由衷地说,一番耐心倾听和疏导后,她给母女俩支招,建议他们申请长护险或向属地有关部门咨询福利政策,以解燃眉之急。通话的最后,母女俩的心情明显好转许多,一次次地表达感谢。
“我老伴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一直一个人生活,感觉很孤独。”“经常聊天的老同学最近‘走’了,这下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我好像遇到网络诈骗,这两天担心得连觉都睡不着。”在10月11日“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开通后,每天都有许多老年市民来电倾诉自己的心事。据统计,电话数量从最开始的每天十多个,到如今一天二三十通。来电老人需求呈现“心理+生活”的双驱动——心理上因孤独、焦虑、丧亲需要“情绪出口”,生活上因养老、家庭关系、维权需要“实际支持”。
有的来电甚至还很棘手。心理咨询师张彬前些天就接到一通“急电”。一位老伯在电话中情绪激动,不断说着“恐惧害怕”,甚至袒露出轻生念头。在仔细倾听的过程中,张彬慢慢开导老人,当老伯的情绪不那么激动了,她询问老伯是否有什么兴趣爱好,并建议老人不要宅家,可以到公园去走走,如果喜欢小动物也可以养动物,“即使养两条小鱼都行,每天看着小鱼长大,会有成就感。”一番言语沟通后,老伯的心扉慢慢敞开了,“如果觉得心里难受了,可以再打这个电话。”“我现在感觉好多了,真的谢谢侬!”老伯感激地说。
持证咨询师“坐诊”,为老人把心脉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热线现处于试运行阶段,设两路专线,服务时间为每天8点至20点,全年无休。接线团队目前由28位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担当接线志愿者,采用轮班制。
接线志愿者除了要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两年及以上心理咨询服务经验,尤其是具备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经验以外,还要会听说沪语,有危机干预经验,能熟练使用电脑以记录线上咨询内容,更是要求热心公益、亲和力强、富有爱心、乐于奉献。
为了让接线人员更懂老人,稳稳“接住”老人的情绪,上岗前,团队邀请华师大心理学教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涉及老年人身心特点、与老年人交流技巧、电话沟通技巧等方方面面。后续,还将定期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培训。
目前,热线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情绪疏导,通过倾听、共情,缓解孤独、焦虑、抑郁情绪。二是危机干预,对遭遇重大心理创伤或有自伤风险的老人进行紧急干预。三是心理支持,针对患病、丧亲、受骗等生活事件提供“一人一策”疏导,增强心理韧性。四是关系调解,协助处理家庭代际矛盾,促进和谐。五是资源链接,对接法律咨询、社区养老、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老年群体面临退休适应、空巢独居、健康衰退、亲友离世等精神压力,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服务需求比较迫切。”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轧铸表示,热线的开通直面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支持,让“一电倾诉、一话响应”的为老服务,助力老年群体“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