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养老 家门口就业
沪社组织助农兴乡,助农村老人养老不离家,困难有人帮
2025-10-28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在田间地头与社会组织代表面对面交流,通过参观宅基养老点和特色营地、聆听现场分享、参与互动体验,感受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的创新举措和经验成果。由市民政局指导,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奉贤区民政局(奉贤区社会组织管理局)联合主办的“沪社精彩乡约奉贤”活动,日前“走”进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市民游客可近距离感受沪郊农村“嵌入式”养老的温馨乡情。
嵌入式养老让老人“住得近”“住得惯”
“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走进柘林镇“椿萱庭”宅基嵌入式养老点的迎龙村点位,二楼活动室里,十多位老人正在志愿者指导下,开心地唱起沪剧的经典选段。一楼大厅里,老邻居们聚在一起喝着茶“嘎讪胡”,不多一会儿,志愿者端上了新鲜出炉的重阳糕。在院子里,摄影志愿者正为老人挨个儿拍着秋日下的照片。当天,迎龙村的几十位老人相聚“椿萱庭”,一同庆祝自己的节日——重阳节。“住在这里很开心,中午大家一道吃饭,下午一道参加活动。”88岁的邱阿婆笑着说。
据迎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天舒介绍,迎龙村老龄化程度非常高,当地户籍常住人口有七成都是老年人,而村子所在的柘林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了42.5%。因传统养老机构费用相对较高,而宅基房多有闲置,从2023年起,柘林镇创新探索嵌入式轻量级宅基养老模式“椿萱庭”,让老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截至目前,建成并运营“椿萱庭”10家,覆盖9个村,迎龙村就是其中一个点位。
在当地社会组织——奉贤区迎龙公益服务社的动员和带领下,村民们还从河道保洁等环境长效治理开始,逐步参与到“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幸福的“家门口就业”。在振兴乡村经济、吸引企业资本的同时,盘活全村资源,创造出上百个就业岗位,激发年轻人返乡就业。
从菜地到舞台,社会组织激活乡村新动能
活动现场,来自奉贤区的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介绍起各具特色的案例。如本报曾报道的小时光文化促进中心,将乡村零散自留地变为融合生态与经济的“宝贝田”,成功发动本地村民成为“菜队长”志愿者,探索“花菜共生”生态模式;南塘戏剧社用艺术赋能“文化振兴”,将本土故事搬上舞台,用戏剧语言传承乡土文脉,全体“素人”用“戏说”的形式把政策唱进村民心坎里;一点公益发展中心聚焦农村高龄、独居老人,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展血压监测、居家安全照看等日常关爱服务,并及时反馈给亲属及村居委,形成“一次上门,多方响应”的服务闭环;奉民爱心服务社长期专注于区域内困难群体的综合帮扶,通过社区救助顾问主动发现需求,将服务模式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已累计服务3330户家庭。
截至2025年10月,奉贤区共有社会组织801家,其中社会团体17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627家,覆盖教育、文化、科技、环保、社会服务等多元领域,并形成了独具奉贤特色的“贤社荟”社会组织品牌,带动各类公益力量在乡村振兴和新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