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时光印记 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上海老年报》创刊40周年暨“真情为老 服务社会”读者咨询服务活动圆满举行
2025-10-27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102825.jpg

 

  赓续四十载笔墨情缘,再启新征程服务银龄。10月23日上午,《上海老年报》创刊40周年暨“真情为老 服务社会”读者咨询服务活动在淮海公园北广场举行。创刊40周年特别活动吸引了众多新老读者参与,活动现场,实用的法律、医疗、反诈咨询等摊位前人头攒动,为老年读者排忧解难;而充满温情的“领取金句卡片和纪念封”“读者寄语”“40周年打卡”活动,则让读者和编辑记者共同回顾相伴岁月,书写祝福期许,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充满感动与温情的专属节日。

 

  资深读者手写藏头诗  百岁老人送温暖祝福

 

  “上情传达抵万家 海纳百川源河江 老友慰藉胜良药 年过期颐乐无穷 报道精彩吸眼球 誉满天下美名扬”,79岁的陈绍谟老先生拿着自己特意带来的手稿,一笔一画地誊抄下自己专门创作的这首藏头诗。为了给创刊40周年的《上海老年报》留下一段完美的寄语,陈老先生在家反复推敲,甚至于活动当天的早上还在修改。“改了不下十遍,终于写出了最终版本。”他说,这首藏头诗表达了他对报纸多年的深情厚谊。

  40年前,彼时,30多岁的陈绍谟开始跟着岳母一起看报。尽管岳母已去世多年,他仍然坚持订阅老年报,“从老年报创刊时我就开始看了,40年了,从黑白到彩色,我几乎是看着报纸成长和发展的”。十年前,陈绍谟尝试投稿,看到自己的作品刊发在报纸上时,他和报纸的联结更紧密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编辑老师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今年已101岁的郑惠芳老人可算是现场最年长的读者。因腿脚不便,老人日常出行都要靠轮椅。尽管如此,她还是让儿子送她来到了活动现场。“愿老年报越办越好,观众越来越多!”她说,作为这份报纸的资深读者,她已有30多年的“读龄”,如今,这份报纸已被77岁的儿子成功“接力”。

  此次活动特别推出的“读者寄语”征集活动吸引了不少老读者。“祝老年报越办越好”“老年报是老年人的知心朋友”“感谢老年报给我们带来帮助、温暖、方便”“祝老年报顺利走过更多的40年”……近200份寄语表达了广大读者对本报的期许与厚爱。

 

  金句作者找到仪式感  “年轻”读者许下约定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互动专区,现场读者可获赠精美金句卡片和加盖创刊40周年文艺印章的纪念信封。其中,250多条金句来自本报2020年以来刊发的作者文章及读者来信摘抄。与其他读者不同,特意赶到现场的张福生是为了找寻自己的“金句卡片”。

  “说老伴,相互顾;说老伴,相互让;说老伴,相互疼。人生到老有老伴,生在福里要知福……”活动前夕,得知自己2020年4月刊发文章的这段文字被甄选为“金句”,他既兴奋又激动,“没想到编辑老师这么重视,看到自己写的文字被定制成卡片,很有仪式感。”他回忆道,第一次投稿被刊发是在2016年,此后数年,他向本报多个版面投稿,先后有60余篇文章被刊用,已成为本报的“资深读者+作者”。

  还有不少老读者对报社精选的作家名家金句喜爱有加,说“今天就是奔着这个来的”。他们挑选出心仪的古今中外名人格言金句,工作人员立即奉上盖有“上海老年报创刊 40 周年文艺章”的特制信封。一位老读者精选了四帧金句,集齐了全部四个文艺章后欢喜不已,连声感谢:“这么精美的纸张、精心的设计和美好的文字,仿佛参加了一场小型文学沙龙。”另一位老人也说:“今天老年报的活动,让我们深感阅读的美好……”

  赵善霞老人特地在创刊40周年背景板前打卡留影,又开心地发了朋友圈。“老年报我看了好多年,每个版面都仔细看,很多文章对老年人很有用。”她说,作为年轻老人,她还会将阅读报纸这个习惯继续坚持。

 

  法、医、警多方参与  多元服务与读者双向奔赴

 

  活动现场,不少读者与本报编辑记者沟通交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今年的活动中,本报特邀上海曙光医院专家,涉及老年、呼吸、心血管、消化等多个科室,为广大读者提供疾病防治咨询,并开展血糖监测、肌少症筛查、认知筛查等服务项目。现场人头攒动,这一坚持多年的医疗服务也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此外,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警官在接受市民现场咨询的同时,还为广大读者提供防火、防骗、防盗、禁毒等安全防范指导。广受老年读者喜爱的黄奕警官也亲临活动现场,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和读者们畅聊反诈防诈知识,并与现场读者合影留念。

  上海李东方律师事务所法律专家就老年婚姻、赡养、财产等方面的问题,向现场市民与读者进行科普和解答。部分读者也专程赶来,向上海市普陀公证处资深公证员咨询有关订立遗嘱、意定监护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上海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也在现场开展公益互动活动,宣传普及福利彩票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

  …………

  四十年时光荏苒,《上海老年报》真情相伴。从只有新闻纸上的铅字墨印,到慢慢有了网站电子版;从单向的传播输出,到不断拓展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从初创时的鲜有关注,到40年后的今天有了二十余万庞大的忠实读者群体。漫长的时光,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桥梁;读者的期待,帮助我们找到新闻人存在的价值。这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