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预诊+人工开方,助力老年人“智”解纠纷

2025-10-20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01813.jpg

 

  老人把房子过户给子女后,子女不赡养,能不能把房子要回来?遗嘱怎么写才合法有效?老人的存款被亲属偷偷取走,该怎么办?退休后再就业,遇上加班不给钱、工伤不认账,找谁去说理?这些困扰老年人的法律问题,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如今,沪上一家社会组织开始探索“AI+人工”递进式调解的新模式,尝试用“科技+法律”的方式,为老年人高效答疑解惑及解决纠纷。

 

  法律咨询  AI“法管家”先来回答​​

 

  “我有三个子女,如何安排房产继承和分割?”近日,家住青浦区的顾伯伯在手机端某法律服务平台上发出这样的法律咨询,系统立即根据《民法典》相关法定规则“秒”回。“回答得又快又专业,很方便!”顾老伯在体验后由衷地说。老伯所不知道的是,他的咨询是经过法律专业人士“培养”的人工智能进行的回复。一旦老人对回复不满意或后续有进一步的调解需求,智能模式将转入人工模式,由专业的法律人士介入。

  目前,青浦区法家云调非诉讼调解中心率先在全市实行“AI+人工”递进式调解模式。自从该法律智能体上线一年来,已服务群众26.5万人次,满意度达91.7%,更凭借智能化服务为社会节省法律咨询成本超过150万元。

  “我们发现,传统调解中,案件分流慢、信息不对称、调解员精力有限等问题,常常会导致群众维权耗时长且成本高。”据中心理事长黄麒介绍,中心将日常处理的法律案例或咨询信息进行“投喂”,从而“培养”AI成为法律智能体。AI智能体的介入,目前主要起到案件初筛、信息整理、法律条文匹配的前置服务作用。市民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纠纷诉求,AI系统会快速分析案件类型,自动调取相关法律法规与类似调解案例,生成初步调解建议,不仅大幅缩短案件分流时间,也为后续人工调解提供专业参考。

 

  AI“铺路”+人工“攻坚”提升调解效率

 

  当遇到复杂纠纷或AI难以推进的情况,求助者又能得到怎样的帮助?

  据介绍,系统会自动将案件流转至公益律师手中,开启人工调解环节。调解人员依托AI提供的案件分析报告,把握矛盾焦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调解方案,避免重复劳动,以提升效率。

  以交通事故产生的纠纷为例,该中心和交警部门正在试点“诉前调解”的做法。往常,在一场交通事故纠纷中,如果一方对理赔不满意,得到的回复往往就是“去打官司”。但对于一般交通事故这种事实清晰、争议较小的简单纠纷,AI可通过搜索并针对性地给出调解建议,多方人员再根据案件情况线下沟通、调解,有理有据中实现诉前和解的概率大大增加。记者了解到,至今已调解的多件交通事故纠纷中,超过半数已达成调解共识,“如果是打官司,一审、二审,至少时间上就要大半年,现在最多只要一天。”黄麒说,通过“AI铺路、人工攻坚”的递进模式,不仅能受益于科技带来的高效性,也保留下人工调解的人性化与灵活性。

  在日常进行的“助老普法进社区”公益行动中,来自中心的公益律师会手把手地指导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使用线上法律服务,而线上平台的AI律师及“热门法律解读”等内容,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众提供自主学法或咨询的便捷渠道。同时,“矛盾纠纷调解培训”正在走进社区,专业律师为社区网格员、志愿者讲解常见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调解技巧,分享“AI+人工”调解模式的实操方法,帮助基层工作者提升调解技能,形成社区自调、科技助调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