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你 但我信赖你
嘉定江桥全方位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共同守护银龄记忆
2025-09-15    作者:刘潇潇

091322.jpg

 

  家住嘉定区江桥镇嘉匡社区的87岁吴阿姨已经认不得自己的儿子女儿,却对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认知障碍志愿者小杜热情挥手。

  为了应对农村老人迁入新社区后的“无所适从”感,更好呵护老人的身心健康,江桥镇借助专业力量、运用科学手段为当地农村老人织牢一张“记忆守护网”。

 

  科学筛查  打通认知障碍早发现的“最后100米”

 

  在嘉匡社区活动中心,社区老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在志愿者指导下使用“忆守沪”小程序进行认知障碍筛查。这是江桥镇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的内容之一。

  嘉匡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顾丽君感受颇深:“我们社区是动迁安置房小区,老年人离开了熟悉的乡村环境,搬进高楼,容易出现‘高空恐惧’、不会使用门禁系统等问题,认知障碍风险更高。”

  对此,社区采用“固定+移动”双模式确保筛查全覆盖。除了在社区活动中心、居民区公共场地设置固定筛查点,还为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筛查只是第一步。针对初筛发现的风险人群,医生会立即开展一对一的二次筛查服务。初筛定位风险+二筛精准评估的分级机制,为后续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项目组与相关医院协同开辟绿色就诊通道,为需进一步检查的老人简化流程。对家属不便陪同的情况,由居委与社工上门完成委托书签署并提供免费陪诊服务,形成全链条闭环支持。

 

  精准干预  助老人找到自己的“记忆课堂”

 

  根据筛查结果,项目组将老人分为三类,量身定制干预方案:低风险老人参加“文化记忆工坊”,唱沪剧、做手工;轻度认知障碍老人学习智能手机使用,跨越数字鸿沟;中度认知障碍老人则参与“农耕记忆唤醒”活动,在熟悉的农具和故事中找回记忆。所有小组都配备“社工+医疗专家+志愿者”三位一体服务团队,干预前通过家属访谈、能力评估定制方案,形成“认知训练—情感支持—社交激活”的闭环干预模式。

  87岁的吴阿姨就是筛查后精准干预的项目受益者。5年前,她开始常在小区内莫名其妙对着邻居大骂,多次被儿子姚先生带回家。她还总觉得自己没吃饭,半夜12点起来吃饼干,甚至1分钟上5次洗手间——因为每次去完就忘记了。经过筛查,吴阿姨被确定为重度认知障碍。

  志愿者杜洁每月上门,通过认知游戏帮助吴阿姨恢复记忆。“益智游戏激起老人兴趣,锻炼她的逻辑能力、注意力、记忆能力;手工活动则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自信。”杜洁回忆说,一开始吴阿姨面无表情,对自己的到来不理不睬,但是慢慢地,她认识了自己,最近两次,一进门吴阿姨就笑着热情挥手,明显是认人了。

  手工疗法制作莲花灯,园艺疗法种植番茄,音乐疗法戏曲表演……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江桥镇已开展24场认知康复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动态调整方案,提升老人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项目执行机构上海福寿康居家养老康复护理服务社的傅智超介绍,项目已为10位中重度认知障碍风险老人提供个案服务。

  同时,项目还为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技能培训,提供电话咨询和上门服务,指导家属非药物干预技巧、照护要点和沟通技巧,尽可能减轻家属的身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