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开设的“市民日校”与“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课,16个区611个教学点迎来4万多名学员
热爱不分年龄 “日夜”皆有光彩
2025-09-08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九月的第一天,不仅中小学校“神兽回笼”,沪上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市民也迎来了自己的“开学第一课”。从白天到黑夜,遍布全市16个区的611个教学点位涌入4万多名学员,开启了他们“以热爱为名”的学习阶段。首次开设的上海市民日校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已开课一周,为了下周能按时“交作业”,不少学员还不忘“复习功课”。
打破传统在日校课堂提升记忆力
“买了梭子蟹、年糕、香干和小青菜,我先试试老师教过的画图记忆法。”市民顾小秀一边回忆当天的购物清单,一边尝试用在市民日校学到的记忆法记住这些食材。这不仅是顾阿姨刚刚掌握的、日常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也是下周一要交给老师的“作业”。
9月1日中午12点,20多位学员在徐汇区昂立日语教学点开启了市民日校《记忆力训练与脑力活动》课程的第一课,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课堂上,学员们全神贯注听讲,不时做着笔记,他们抱着不同的心态学习这一新兴课程。“退休后我就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有退化的迹象,很多小事很容易忘记。看到市民日校里有类似的课程,就赶紧报名了。”顾阿姨告诉记者,她希望学成后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脑力状态,还能将所学知识用在教育孙辈上。对于刚过天命之年的蒋先生来说,他学习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看护和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的父母。
昂立教育集团副总裁马鹤波表示,该课程脱胎于昂立教育旗下品牌快乐公社的一门兴趣课。快乐公社是面向“新银发”群体的陪伴型兴趣俱乐部,今年3月起,该俱乐部推出了提升脑力与记忆力的相关兴趣活动,受到会员的一致认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记忆力衰退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升级为课程体系,也在众多传统银发课程中独树一帜。
精准定位在银发班学习养生知识
“这里是涌泉穴,这里是太冲穴,这里是三阴交。”这两天,66岁的市民李先生正在家练习找身体穴位。他穿着市民艺术夜校老师赠送的穴位袜,再结合课堂PPT,反复熟悉各种足部穴位,还时不时找儿子练练手。“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讲了好多中医养生方面的内容,我怕记不住,都用手机拍下来了,在家慢慢学。”李先生笑着说,这次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是儿子专门为他报的,希望他多掌握中医养生知识技能,在晚年能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本周一晚上7点,夜幕降临,市群艺馆3楼却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在306教室,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团队打造的《老年人居家中医护理》课堂座无虚席。由于课程内容较多,知识庞杂,不少学员在上课期间频繁举起手机拍摄录制,并积极与老师互动交流。课程尾声,老师还亲自为学员进行穴位敷贴,并将按摩梳、穴位袜等赠品分发给学员。
据了解,该系列课程以“居家养护”为理念,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内容包括中医经络调理、中药熏洗、穴位按摩、拔罐、刮痧、药膳制作等。“这个课程是为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现在老年人对养生有很大需求,并且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中医养生知识。”该院护理部主任、中医护理教研室主任栾伟介绍,参与授课的十余位老师,均长期服务于中医临床一线,擅长将传统中医技法转化为易懂、易操作的居家护理方法,老年人通过本系列课程,可以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体质的长效健康管理方式。栾伟表示,为了增强学员的上课体验和课堂氛围,老师们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会为学员们在教学现场提供中医养生体验项目。
日夜兼程双轨办学模式将持续发力
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介绍,本次秋季市民艺术教育项目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创新采用“日校+夜校” 双轨办学模式,精准对接市民全时段学习需求。
从办学规模来看,此次夜校延续“主力军”作用,开设542个教学点、1766门课程,招收学员36347人,三项数据均占总量的88.7%,教学点覆盖党群中心、文化馆等各类场所,以普惠性优势满足下班后市民的艺术学习需求。日校则作为重要补充,开设69个教学点、201门课程,招收学员4154人,填补白天时段艺术教育空白。两种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覆盖全市16个区、层次丰富的艺术教育体系,其中静安、徐汇、普陀、闵行等区的教学点数量、课程种类及招生规模均居前列。
市民日校的全新亮相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数据统计,此次日校学员中,青年群体占比60%左右,中老年群体占比30%~40%,日校“艺术早课”“午间一小时”“都市(下)午茶”三个时段的人性化设置也满足了自由职业者、全职人群、银发一族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市民艺术日校、夜校秋季班将持续推进,根据市民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点位,让艺术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