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抗战峥嵘岁月 铭记先辈光辉形象

2025-09-03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90227.jpg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申城几位抗战老战士的后辈深情回忆起父辈的烽火岁月。让我们聆听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凯歌,共同致敬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致敬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

 

  投身抗日,不下火线

 

  说起父辈,长宁区军休所军休干部孙超动情地说,1949年他出生时,父亲已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他的姨父——开国少将王其梅给予了自己如同父亲一般的教育和熏陶。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孙超的脑海中不禁又浮现起儿时姨父讲述的抗战经历。

  1936年初,因叛徒出卖,王其梅被捕入狱,受尽酷刑。10月,在中共北方局的营救下出狱,其后被派往河南西华。那时的西华,是白色恐怖包围中的红色孤岛。他组织地下工作者在当地播撒革命火种。

  “七七事变”后,王其梅任西华县委书记,以普理学校校长身份作为掩护,开办抗战训练班。

  1938年5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成立,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至此,完成了将地方民团改造为西华抗日自卫军的任务。7月,在睢县河堤岭伏击战中,他与参谋长沈东平率部与日军殊死作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撤退时沈东平不幸中弹牺牲。

  1938年10月11日,彭雪枫的东征部队、萧望东的先遣大队和吴芝圃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三军会师庆祝大会在西华县城北杜岗召开,宣布3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史称“杜岗会师”。

  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后,王其梅任豫东特委代理书记,主持豫东全面工作,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不久便组建起一个抗日大队,下辖两个中队。

  1941年5月,豫皖苏区党委决定建立水东党政军委员会和独立团,王其梅受命出任该委员会书记,并兼独立团政委。

  1941年7月间,在豫东太康县地方武装配合下,独立团歼灭了太康北部张大庄、睢县平岗伪军近百人,活捉伪军团长张秀峰。驻龙曲日伪军乘8辆汽车到杞南郑寨“扫荡”,独立团和当地地方武装利用青纱帐作掩护伏击敌人。战斗中,王其梅负伤,但坚持不下火线,战士们受到巨大的鼓舞,士气大振,与敌展开白刃战,日伪军死伤甚重,狼狈逃窜。

  1942年秋,独立团转战杞北、杞南,经过几次出奇制胜的战斗,收复了被日伪侵占的全部地区。年底,队伍由原来的2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王其梅又开始在水东建立地、县、区各级政权,从而使水东成为可靠的、华北和华中交通联络的“桥梁”。

  1943年5月,王其梅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2月,随河南军区副政委刘子久等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12岁时给新四军送情报

 

  “我的母亲叫唐湛尔,出生在浦东南汇县城,今年96岁。”回忆起母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果敢,徐汇区军休中心三所军休干部高岚非常感概。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入上海时,中国军民奋起反抗,那时她的母亲刚上学,每天都能听到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消息。“日寇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让母亲从小就下定决心,长大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高岚动容地说。

  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后,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南汇县也设立了日军的炮楼据点,在唐湛尔的记忆里,每天都能看到日本兵扛着上刺刀的枪,列队在街上耀武扬威地巡逻。日军和伪军还经常到农村进行清乡,清剿新四军游击队,目睹这一切,唐湛尔心中的仇恨与日俱增。

  日军炮楼里有个老伙夫,每日挑着一担泔水拿出来给穷苦百姓,当时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把泔水中的残羹剩饭漂洗一下拿来充饥。一天,老伙夫把12岁的唐湛尔悄悄叫到一旁问:“你想打鬼子吗?”唐湛尔点点头。他拿出一张纸条说:“只要把这张纸条传送出去,就是抗日了!”唐湛尔立即答应了,将纸条藏好,按时送到了指定地点,交给了联络员。之后,小小年纪的唐湛尔又多次完成了传递纸条的任务。后来得知,老伙夫和联络员都是我党的地下交通员,而她手中的纸条就是一份份情报。

  唐湛尔14岁时,经中共地下党介绍,正式加入了新四军,负责民运工作,常年活动在浦东新场、川沙、六灶一带,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干农活,晚上就开展各种抗日活动,经常整夜不睡觉。

  高岚说,抗日的恶劣环境,锻炼了母亲的机智和胆识,抗日斗争的繁忙工作,也使母亲更加成熟起来。唐湛尔16岁那年,抗战胜利了,她回到了南汇县城。不久,其所属的新四军淞沪支队奉命撤到长江以北。部队集结后一路向东来到东海边,三条木船已在等待他们。因搀扶腿部溃烂的战友,原本坐第一条船的唐湛尔改乘了末船。船在海上漂了半个月后,终于在江苏掘港靠岸。上岸后才知道,前面两条船刚一出海就被国民党的炮火击沉,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但牺牲不是结束,带着战友们的信念,唐湛尔坚定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张珍藏了80年的照片

 

  “家里有一张珍藏了80年﹑拍摄于抗战胜利不久的老照片。这是父亲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也是父亲唯一一张身着八路军军服的照片。”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李文奎,松江区军休所军休干部李旭亮不禁感慨,父亲虽是抗战中普普通通老兵中的一员,但这段刻骨铭心的抗战岁月,却成为父亲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李旭亮说,部队大院的露天电影是最鲜活的儿时印记。《地道战》里的巧设机关、《地雷战》中的智慧制敌……这些抗战题材影片总是让年幼的李旭亮热血沸腾。每次看完电影,他总要追着父亲问个不停——“日本鬼子为什么总窝在炮楼里呢?”“八路军每次都打胜仗吗?”面对这些问题,父亲的回答常常是零散的,但也正是这些碎片化的讲述,让李旭亮在成长的岁月里慢慢梳理出父亲在那特殊的抗战岁月里的特殊经历。

  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李文奎的老家——地处鲁西南的汶上县,也未能幸免。在战争与连年天灾的双重打压下,全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已到了食不果腹的境地。为了生存,更为了抗击日寇、保家卫国,17岁的李文奎毅然加入到抗击日寇的滚滚洪流中,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称区小队)。

  当年,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游击队则缺枪少弹,队员手中的武器只有“汉阳造”步枪、大刀和土炸药,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游击队多以灵活周旋的方式抗击敌人。一次,李文奎所在的区小队到邻近的东平县沙河站镇执行任务,途中与几个日本兵狭路相逢,双方展开白刃战。混战中,一个日本兵将李文奎逼至一棵老槐树下,“三八大盖”的刺刀冲着他连续刺杀,李文奎手握“汉阳造”左挡右闪避敌锋芒。当那个日本兵因用力过猛,刺刀狠狠扎进树身一时拔不出时,李文奎果断扣动了扳机,用枪膛里仅存的一颗子弹击毙了对方。其余日本兵见状仓皇后撤,游击队员们也趁机成功转移。“我的父亲作战机智灵活、勇敢杀敌,不久担任了区小队队长。抗战后期,他率领游击队员加入了八路军汶上县大队。”李旭亮自豪地说。

  1945年春季,李文奎所属的汶上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向日军盘踞的东平县城发起总攻。作为攻城的突击队员,他迎着枪林弹雨率先攀梯攻城。就在即将登上城墙的关键时刻,日军突然推倒云梯,李文奎从高处重重摔下,昏迷两天后才苏醒过来。这场惨烈的战斗让他从此落下脑部残疾,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终身伤痛。

 

 

  ■记者手记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报道中,记者有幸采访了一位位抗战老战士或是军休干部,听他们讲述自己或是父辈们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抗战的烽火岁月,不仅让人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悲壮,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和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更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缅怀先烈,是为了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精神;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走好当下的路,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