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铸赤诚
——访抗战老战士杜兴良
2025-08-28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阳光下,96岁老战士杜兴良胸前的纪念章熠熠生辉,虽然身体已不复往日矫健,但壮怀激烈的心情一如年轻时。这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100多场战斗的前线军医,挽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也珍藏了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26日,市领导亲切看望慰问杜兴良等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为他们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章,感谢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出的贡献。今天,让我们跟随杜老的讲述,走进他记忆中的烽火岁月。
杜兴良的家乡是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齐鲁大地自古豪杰辈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是最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地有约5万人参军入伍。1944年2月,负伤的北掖独立营副班长在邻村养伤,他成了杜兴良的人生引路人。
“当时见到了这位英勇的副班长,我心里就生出要当兵的想法。”回忆起入伍时的初心,老人神情依然坚毅。在那位副班长的影响下,杜兴良参军成了一名卫生员。他当兵后的第一次战斗就是打日军,在一个叫马回沟的村庄。当时敌军四百多人,杜兴良所在的独立营全部五个连都投入了战斗。打了一个多小时,敌人溃败,跳到了水湾里。“我们下到湾里,把日军抓了回来。”杜兴良回忆说。
其实,在史料记载中,马回沟战斗的信息并不多,它隐匿在众多的抗日战斗当中。但是那些牺牲战友年轻的脸庞,却一直刻在杜兴良的记忆里。“那位(北掖独立营)副班长有一年又来到我们村,把一床被子放在了我们家,他跟我父亲讲,小杜就是我带走(参军)的。从这以后,他再也没有了音信,估计最后也牺牲了……”每每回想起来,已是鲐背之年的杜兴良禁不住掩面而泣。
在自己的家乡,杜兴良不仅亲历了抗日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群众冒死救伤员的感人场景。当年,敌人在胶东地区展开了拉网式大扫荡。军分区党委决定将医院、卫生所转移到具备良好掩护条件的掖县。当地群众争先恐后在自家挖起了地道,建起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医院——手术室、消毒室设于地上,通过洞口和地下的病房相通。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村民们还巧妙地把出入口挖在锅灶下、水井里、草垛中等隐蔽的地方。
“打仗时,民兵担架队就跟在部队后面,抢救伤员。如果战士受伤了、发烧了,就留在老百姓家里,老百姓把能拿出来的东西都给了伤员,倾尽所有。”杜兴良感慨地说。据记载,当时有200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在群众的掩护下得到救治。
在1944年至1949年间,杜兴良参与过大大小小百余场战斗。1946年6月,胶高战役(即:胶州、高密、即墨战役)打响。在攻打高密的攻坚战中,杜兴良负伤了。当时,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右胳膊上臂,又射入小臂,骨头被打碎了,子弹和骨肉连在一起。他被抬到40多公里外的医疗队救治,一路上血流不止。在那个药品稀缺的年代,为了避免感染危及生命,肢体负伤的伤员往往面临截肢的风险。好在经过战地医生的努力救治和老排长的及时提醒,杜兴良的胳膊保住了,至今右臂仍留有明显疤痕。从医院出来,党组织通知杜兴良参加党小组会,他才知道自己被批准入党了,成为当时他所在的团唯一一名在战场上火线入党的战士。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五次大的战役杜兴良参加了两次(第二次、第五次战役),时间长达40余天,其中大的战斗有15次之多,因表现英勇,杜兴良荣立三等功。1968年10月,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杜兴良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离休后,杜老依然心系军队,他时常深情地说,党培养教育了他,军队就是他的家。他的爱人王瑛曾经是部队的军医,为人质朴,二老十分注重培养教育晚辈,告诉晚辈们要自强和爱国。“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更爱国奋进,自强不息。”窗外的阳光正好,胸前的勋章映照出这位世纪老兵的一片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