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盱眙夜,奇袭破敌胆
——访抗战老战士曹恩民
2025-08-21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我的家乡在盱眙,那是一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建县、叫人一直惦记的地方。盱眙的水、盱眙的山,那是没话讲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呢!盱眙旁边的津浦铁路,那就更加重要了。”8月13日,在青松城的党建活动室里,99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曹恩民神情激昂地讲述起80多年前家乡父老抗日的烽火岁月。
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他的家乡盱眙曾遭日军三次侵犯。当年新四军挺进他的家乡开辟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不少热血青年和开明人士先后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政权工作,这当中就包括曹恩民的父亲、叔叔、大哥,还有从小立志参军救国的曹恩民。
“日军侵犯过我的家乡三次。”曹老至今记得,第一次是1938年1月,第二次是1939年10月,第三次是1940年9月至1945年日本投降。“第一次侵犯时,整个盱眙城一片火海,火光冲天,数十里可见,日军还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曹老激动地说,全城近2000名百姓被杀害,有100多户全家被杀,21条街巷有17条被烧,8000多间民房化为灰烬……“当时我也就十二三岁,可已经完全懂事记事了,这些骇人听闻、血淋淋的惨案,怎能不让人刻骨铭心?! ”
令曹恩民痛恨的是,每次日军走后,国民党军队就大摇大摆地回来了。他回忆说,1939年9月的一天,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派来的盱眙县长带着100多人将他家团团围住,要抓他父亲。而早得到消息的父亲已经转移。因没找到父亲,他们抓了曹恩民的大哥曹恩国,五花大绑地投进了县大牢。“后来还是中共盱眙地下党组织疏通关系,我们家卖了田地,从大户人家买了三支长枪和一笆篓子弹,交给国民党县政府后,才将我大哥(被关75天)赎了出来。”曹恩民说,走的时候,监狱长要他和大哥一起给县长磕头示谢。这个县长掏出驳壳枪,用冰冷的枪管顶在曹恩民头上,恶狠狠地说:“要是你父亲去当新四军,就杀你全家!”
当时,小小年纪的曹恩民心中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一定要参加新四军!
没多久,曹恩民和大哥告别了爷爷奶奶,来到了盱眙县城附近的嘉山县涧溪乡和父亲会合。“我大哥年龄刚好,直接参加了新四军,我年龄不够,就在根据地里生活和学习。”不久,曹恩民参加了儿童团,站岗放哨、通知送信、学习宣传,还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1940年秋,曹恩民进入“淮南各县联合中学”学习。1942年春从学校毕业后,他加入到盱眙和嘉山合并而成的盱嘉县委和盱嘉支队,被派往仇河负责民运工作,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初,他被调到涧溪乡任支部书记,1945年被编入新四军二师5旅13团。
曹恩民至今依然对1944年除夕凌晨的盱嘉支队“奇袭(夜袭)战”印象深刻。那个凌晨,新四军二师盱嘉支队兵分多路奇袭盱眙城,一路突袭伪县警察局,伪警缴械;另一路伪装成醉汉“打闹”,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伪县府警卫队全被缴械。而听到城内枪声,驻扎在照面山上的日军第13旅团的铃木中队200多人压根不敢出碉堡。“即使他们出来了,我们也不怕,根据事先战斗部署,等待日军的只有子弹和大刀!”曹恩民说,随着战斗的结束,大家拿着缴获的100多支长短枪及弹药迅速撤离县城,踏着晨露,悄无声息地回到村庄,和群众一起欢欢喜喜过新年。“这是我亲身见证的最漂亮的一仗,论兵力‘敌我相当’,论地形和武器装备‘敌强我弱’,但是战机选得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曹老高兴地说。
今年5月6日,曹恩民赶赴上海交大,为400多名学子讲述抗战经历,听得师生们很是动容。当天,曹老还赋诗一首寄语学子们:“日寇凶残恨难消,奸淫烧杀恶滔滔,尸横遍野皆兄弟,白骨成堆尽同胞,参拜东条煽气焰,勾销侵略意操刀。居安不忘隐忧患,普唱战歌显国豪!”(感谢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为本文采访所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