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回响 麦积山石窟“抵”沪
2025-08-12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81220.jpg

 

  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北周的丰润饱满,从宋代的恬淡微笑到明清的“彩绘斑驳”,眼前的这些造像既是佛国世界的具象表达,更是跨越千年的“有相”美学实践。眼下,“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正在宝龙美术馆展出。展览通过六个板块,呈现麦积山石窟137件精品及37件当代艺术作品,让观众“穿越”到几千公里之外,近距离地感受麦积山石窟沉淀了千余年的文化。

 

  细节处处,展现千年历史与艺术

 

  走进展厅,一座小沙弥立像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只见微笑的小沙弥,双唇轻闭而嘴角上扬,一双细长凤眼满含天真笑意,难掩心中的欢欣与喜悦。这是麦积山石窟133窟第9龛右壁外侧的一身弟子,俗称小沙弥,高度不足一米,因造像风格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呈现出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的鲜明风格。

  一幅长长的钱币幡是麦积山石窟大佛装藏的产物,在1981年修复麦积山石窟第98窟西崖大佛时,从主佛胸部泥层中取出。这个钱币幡由287枚钱币用棉线串成,最上部由55枚钱币串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下部两串分左右两侧下垂,中部自上而下呈倒三角形、菱形、圆形、方形组成的图案,末端有象征莲台的六边形图案相连。钱币有十余种,多为唐宋时期,其中宋代钱币最多,早至秦代,晚为元代,除少量钱币破损外,其余均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现场等比例复原了3座麦积山石窟。如第123窟,该窟位于麦积山石窟西崖最上层,是麦积山西魏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窟龛之一,且未受后世人为修缮扰动。石窟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流行的佛教造像题材、佛教思想,造像着装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秦州,甚至北方地区人们服饰文化特点,对认识和了解西魏时期秦州、长安和关中地区世俗人物服饰的发展变化过程、流行特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百余文物,跨越1600年的对话

 

  据馆方介绍,此次展览是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样的一次亮相。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因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泥塑作品而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之妙,在于“即相离相”的禅机——以泥塑泥胎之“有”,映照“诸法空相”之“无”。佛陀低垂的眼睑、菩萨微翘的唇角,既是人间温情的具象投射,也是“色即是空”的直观诠释。

  展览所呈现的137件麦积山石窟精品,涵盖泥塑佛像、洞窟壁画、石雕造像碑、泥塑残件、复制洞窟、微缩洞窟模型、研究文献等多类型展品。其中,文物精品62件/套,一级文物达12件。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除了呈现3座麦积山等比例复原窟,还亮相了5件从未展出的珍贵泥质文物残件。

  同时,现场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麦积山石窟技艺,如,古代匠人以榫卯楔入崖壁,织就悬空栈道,以木骨为架、泥胎塑形,发展出木骨泥胎的塑像体系。展览还邀请到了30余位当代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展开这场跨越1600年的麦积山石窟艺术回响的展览。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与关注视角,以当代语境解读、传承、致敬石窟艺术文化。

  展览期间,宝龙美术馆每天推出两场免费定时导览,周末推出专家深度导览(收费)。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