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这样一群特殊的“银发战士”——他们曾用青春守护祖国疆土,如今脱下军装,依然以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大爱篇章:关注年轻一代、走进西部支援、为社区居民服务……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甘于奉献、余热生辉的老兵,感受他们“退役不褪色、退休不退志”的赤诚本色。
七旬老兵对话“10后”讲述与哑弹较量的惊心时刻
近日,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黄浦梅溪小学的十余名师生代表走进了黄浦区军休一所,开展“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现场,一位年逾七旬依然精神矍铄的兵爷爷让孩子们肃然起敬。
老人名叫刘金启,现为黄浦区军休一所军休干部,退休前曾任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弹药技术勤务研究所第一研究室高级工程师,多次参加废旧导弹销毁任务。由于工作任务特殊,危险性高,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指着荣誉廊墙上的一张老照片,刘金启讲起了他和战友曾经经历的生死时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空军在西北某实训基地举行代号为“938”的军事演习,演习时飞机投放了500公斤反坦克子母炸弹。数秒后,子炸弹散落在停有坦克的戈壁靶区,但此时意外发生了——子炸弹没有爆炸。紧急关头,刘金启与战友崔大伟主动请缨,勇赴靶区。
进入靶区,两人瞬时惊呆了,“就像到了一片长满小西瓜的田地,隔不了几步就有一颗炸弹躺在那里,阳光下墨绿的弹体反射出刺眼的寒光,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看到野狼的双眼那样瘆人”。刘金启回忆说,当时由富有实战经验的崔大伟负责排除哑弹,他用相机镜头做着记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现场只有相机的快门声,在看到战友站立起来示意成功时,两人禁不住喜极相拥。此时才发现战友的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刘金启出汗的双手也早已将相机弄湿。
在场的师生听得聚精会神,“他们用生命书写忠诚,把大爱写在了生死线上”,一名老师说。“听了刘爷爷的经历,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和勇敢。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作贡献!”一位同学感慨地说。
每一次进学校、进社区,在一场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中,刘金启都会用质朴的语言诠释何为责任与担当,也让红色精神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从军医到“银龄战士”9次奔赴西部传递医者仁心
“能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更多的病人服务,是我的光荣,也是一份责任,所以我很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说这番话的,正是浦东新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戎爱东方”志愿服务队“红仁”老班长医疗服务队成员何勤国。
军龄45年,军医生涯38载,退休后的何勤国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始终心系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自2018年参加“银龄行动”以来,先后9次奔赴新疆、云南等地。在一次次的志愿援助行动中,他诊治病人5000余人次,会诊200余人次,下乡、到基层医院及福利院义诊500余人次,带教规培生及进修生40余名,病理读片40余例,帮助三家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建立了皮肤病理读片室。
两次援疆过程中,何勤国在带教学生、坐诊专家门诊、抢救重症病人的同时,还针对当地皮肤科人员少、仪器设备少、诊疗项目少的现状,悉心写出建议,提交了一份《皮肤科发展规划建议书》。至今,当时带教过的年轻医生和规培生们还在微信群里,每当他们遇到医疗上的问题时,何勤国都会及时给予指导。
今年4月,69岁的何勤国再赴云南,加入到2025年沪滇“银龄行动”中,与26位沪上老专家一同满腔热忱地展开了为期18天的医疗志愿服务工作。他深入当地医院开展“传、帮、带、教”,凭借精准的诊断和精湛的医术,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医务人员,在一场场义诊活动中,为当地群众“把脉”皮肤健康。
平日里的何勤国也是一位闲不住的老人,经常参加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街道等组织的义诊活动。
退休后一直忙忙碌碌,源于何勤国始终将病人装在心里。从医几十年,他一直坚守着一个原则——病人到医院能跑一趟的,就不要再让他跑第二趟;皮肤科外用药保质期短,药能少开点的,就尽量不要多开,一切为病人着想。
以前在部队医院救死扶伤 现在为社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滨江的风掠过徐汇军休滨江活动中心的红色外墙,尽管屋外骄阳似火,但屋里凉风习习,时不时传来居民们的交谈声,每天往来这里的不仅有军休干部们,也有不少社区居民。
推开一楼“名医汇工作室”的门,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陈皮茶的香,原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戚合德正低头翻看着社区居民的体检报告。
“戚主任,我这膝盖一吹空调就会疼,会是风湿吗?”居民秦阿婆忧虑地询问。戚合德翻到影像页,向老人解释说:“从影像上看,关节间隙稍微变窄,是退行性病变,不是风湿。”他抽出红笔,在报告边缘画了个小太阳,提醒老人要注意晒腿。“我再教您一套膝盖保健操,每天做两次。”说着,他站起身来,在空地上示范屈膝、抬腿、画圈等动作。
“当年在训练基地,战士们训练受伤,我就编了膝盖保健操,给他们做康复。”戚合德说,当年身在部队医院,发挥“光和热”就是用手术刀救死扶伤;现在人在社区,“光和热”就是一句叮嘱、一套操。都是给人暖,只是换了个地方。
今年,徐汇区军休中心三分所以“楼上坐坐,滨江看看”系列党建活动为载体,创新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模式。在活动中心,戚合德牵头成立了“名医汇工作室”,将30年军旅医疗经验融入社区健康服务中。社区政委李建敏把30年军旅生涯的担当,化成解民忧、暖军心的法律温度,不仅面向军休干部群体开设“军旅法律专场”,还面向社区居民推出“民生法律门诊”。
“三分所不是养老的地方,是继续当‘兵’的阵地。”这是军休干部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徐汇军休中心三分所“银龄党建”的实践,用一个个温暖的日常,诠释着老兵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内涵。
>>>记者手记
鬓染霜华,心仍滚烫!致敬可爱的老兵们
岁月可以斑驳他们的鬓角,却从未磨灭那刻进骨子里的军魂。从戈壁滩的哑弹排险,到滇西大山的义诊足迹,从社区健康站的谆谆叮嘱,到法律咨询台的耐心解答,这些老兵们用一生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而回应他们的,是偏远山区病患群众舒展的眉头,是孩子们眼眸里的红色火种,是街坊邻里一声声亲切的感谢。
老兵们像永不熄灭的星火,在城市的经纬间默默串联起奉献的轨迹,让“退役不褪色”的承诺,化作黄浦江畔温暖的夕阳红。
这,就是老兵们的温度与厚度——他们永远站立在人民需要的地方,以余生续写对这片土地最长情的告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向老兵们致以节日祝福和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