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上海开放大学启动2025年全市陪诊师培训;到6月底,11个试点区培训对象均顺利结业

今年已培养1203名陪诊师

2025-07-17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071720.jpg

 

  日前,在独自就医逐渐成为不少老年人“不能承受之重”的当下,一项关乎老年人就医体验、情绪支持与城市温度的民生项目,正在悄然为这座城市带来改变。在最近召开的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工作座谈会上,记者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来自虹口、浦东、黄浦、静安等11个试点区共计1203名陪诊师已顺利结业,他们将用专业陪护温暖老人就医路。

 

  11区1203名陪诊师出师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推动陪诊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今年3月,上海开放大学启动2025年全市陪诊师培训。到6月底,来自虹口、浦东、黄浦、静安等11个试点区共计1203人顺利结业,为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增添了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服务温度的新生力量。

  陪诊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就医流程,更要具备沟通能力、心理支持技巧和人文关怀意识。对此,上海开放大学依托终身教育体系和“功能性、平台型”新型高校优势,组建由高校教师、医疗专家、养老服务从业者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师资团队,设计涵盖政策法规、服务规范、医患沟通、老年心理等内容的实务课程。

  在培训设计中,特别注重从陪诊服务的实际场景出发,将技能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深度融合,并在跟踪评价、学习成果记录等方面全面发力,开发“养老服务人才管理平台”,将学习成果纳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着力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养老服务人才发展通道,培养一支看得见、找得到、用得上、信得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持续为养老服务体系赋能

 

  在陪诊服务逐步落地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反馈是最有力的评价。87岁的朱伯伯患有青光眼,需要定期去医院治疗和复查。在接受了陪诊服务后,他动情地说:“陪诊师帮我跑前跑后挂号、取药、检查,也会陪我说说话,让我在医院不再感到焦虑。”老人的子女也表示,经过系统培训的陪诊师,不仅流程专业,服务也很贴心,“让我们很放心”。

  “这不仅是一场培训,更像是一场职业生命的点亮。”学员刘女士说道,“培训让我们掌握了专业技能,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以陪为尊’,在陪诊中给予老年人真正的安全感与陪伴感。”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闵辉表示,上海开放大学将继续推动“标准引领—资源支撑—人才培育”的三位一体机制,在机制建设、标准评价、实践教学等方面持续深化探索,通过教育的温度和平台的力量,为上海打造温暖、智慧、有尊严的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持久动能。

  此次陪诊师培训项目,是上海开放大学深度服务民生的重要实践之一。近年来,学校立足城市发展需求,主动承担公共服务型教育职能,围绕“养老”“托幼”“家庭”“家政”几大领域持续发力:从陪诊师培训到“沪上管家”高端家政人才项目,再到拟开展的“免陪照护”项目,逐步形成一套面向“生活服务型社会”的人才培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