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升级,在线路设置、无障碍设施、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适老化改造,并逐年新增“敬老爱老”公交专线,为老年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乘坐体验。最近,沪上部分公交线路又推出了一系列适老化服务,记者以乘客身份进行了一番体验。
紧急呼叫按钮:
设置不够完善,仅在轮椅区有 能否老年乘客专座区也设置些?
前不久,江川2路、浦江17路、闵行23路、闵行8路、梅陇1路等成为新一批敬老爱老服务线路。据了解,这些线路不仅覆盖了部分居住区,还特别注重了与医院、公园等老年人常去场所的衔接,方便了周边老年乘客的日常出行。
车辆采用低入口设计,方便轮椅乘客轻松上下车,并配备了轮椅固定装置,确保乘坐过程中的稳固与安全。车内还设置了防滑地板、老年乘客专属座位以及紧急呼叫按钮等人性化设施。此外,车内还配备装有应急药品、放大镜、消毒棉签等物品的敬老爱老服务箱。
另据了解,敬老爱老专线的公交驾驶员全员接受敬老服务与急救技能等专业培训,践行“起步稳、行驶平、帮扶勤”的服务标准。
日前,记者在天山西路申长路公交站搭乘了一辆闵行23路公交车。车厢内,三个老年人专座被特意设置成了黄色,每个专座旁还配有标识,较为醒目。与普通车辆不同,该线路车辆在轮椅区设置了紧急呼叫按钮。
不过,有老年乘客认为,该按钮的设置还不够完善,除了轮椅区外,老年乘客专属座位区域同样应该设置紧急呼叫按钮,为突发状况下提供应急响应。
此外,记者还发现,该线路个别车辆的敬老爱老服务箱存在缺失情况。
乘务员“主动关怀”机制:
在老年乘客中的知晓率并不高 乘务员坦言“坐轮椅乘公交的不多”
71路是上海中心城区首条中运量公交线路。该线路致力于打造敬老适老化服务旗舰线路,强化“等候—登乘—乘坐—换乘”全链条适老化服务标准。最近,该线路在凯旋路站试点乘务员“主动关怀”机制,乘务员到站后会下车观察站内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乘客,确认后做最后一名上车人员,从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
近日,记者在凯旋路站点观察中运量71路来往车辆,该线路乘务员基本都能做到到站下车,最后上车。不过,由于乘客习惯在候车点排队候车,绝大部分乘客都会在车辆开门后迅速上车,而乘务员则是在乘客上车后才下车,这样一来,一些需要搀扶的老年乘客只能自行借助站台或车辆扶手上下车,很难享受到乘务员的主动关怀。
记者以乘客身份询问乘务员是否可以帮助老年乘客推行轮椅,乘务员表示,车辆中门配备有无障碍踏板系统,驾驶员会根据乘客需求放下踏板,乘务员只要看到,都会帮忙推轮椅。不过,有乘务员也表示,坐轮椅乘公交车的老年乘客并不多见。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坐轮椅的老年人绝大部分抱着“不想麻烦别人”的心理。这一类老人有的拥有智能化电动轮椅,借助轮椅自带功能解决出行的烦扰;还有一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外出的老人,则会选择尽量少出门,或搭乘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老年乘客,他们对公交乘务员的“主动关怀”机制不知情,更不了解。
“长辈版”乘车小程序:
老年人有问题可直拨公交热线 但该功能500米以外的线路不可用
近期,“久事公交乘车通”小程序推出了“长辈版”功能模块,显示界面采用2.5倍标准字体、高对比度配色及简化交互设计,图标更简洁,使用更简单,并首创“服务热线直连”功能。
记者打开“久事公交乘车通”小程序,点击右上角的“长辈版”后,字体和图标相应放大,页面简化为“乘车码”“实时公交”“公交资讯”三个模块。
记者注意到,在普通模式下,“实时公交”查询到的公交线路信息包括附近公交站距离、预计发车和达到时间、终点站、服务热线、同站换乘、下车提醒及车牌号等。
在“长辈版”模式下,“实时公交”功能不设二级页面,公交线路信息也简化为公交站距离、预计发车和到达时间、终点站。但每条线路的右侧增设了“服务热线”按钮,点击该按钮即转至拨号功能,乘客可直接拨打该公交线路的服务热线进行咨询,这便是“服务热线直连”功能。
不过,记者尝试后发现,该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乘客所在位置附近500米内的公交线路,其他公交线路虽可查询起始点及首末班车,却不具备“服务热线直连”功能。
>>>记者手记
公交适老化须下足“绣花”功夫
近年来,申城深入关注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的措施,公交车功能更多了,服务更好了,乘坐起来更舒适了。
可是,银发一族出行的真正需求到底是什么?公交适老化服务是否已足够“精细”?“他山之石”或可借鉴?近日,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在部分线路共20台公交车的爱心专座上试点安装了“爱心铃”,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加周全、贴心、直接的便利化服务。该“爱心铃”安装的位置位于每个爱心专座的一侧。轻按一下“爱心铃”,可播报下一站信息;长按“爱心铃”5秒,车长将收到“需协助”语音提示并及时为乘客提供服务。
无论是上海的紧急呼叫按钮还是广州的“爱心铃”,设计上都应彰显人性化。“爱心铃”的巧妙设计既解决了老年乘客听力不佳的问题,又避免了乘客误触的尴尬,同时还能为下车不便、行动困难或有突发状况的乘客提供帮助,值得借鉴。
公交适老化改造除了要以科技创新解决老年群体“乘车难”,还应以精细化服务提升老年群体乘车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摸排老年人出行的真正需求,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才能在这城市街区中打造出更多流动的“适老化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