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开幕

来上博东馆邂逅5000多岁的“龙”

2025-07-08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70826.jpg

 

  中国最古老的壁画长啥样?距今5000多年的玉龙有着怎样的象征?看似朴素的石雕像实际“岁数”已有七八千年……“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特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邀请观众一起邂逅跨越几千年的古老文明。

 

  三百余件文物展现考古成果和最新发现

 

  作为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甄选三百余件文物,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

  据介绍,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出现了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已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

  本次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玦形玉龙为引,通过“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

 

  有龙则灵,以玉为礼,探寻古国文明

 

  步入上博东馆一楼第一特展厅,“红山红”“石墨灰”的主色调,辅以米色、翡翠绿、灰绿色,营造出静谧典雅的古朴氛围。中轴线串联起“C”形玉龙、“红山女神”及“坛庙冢”,显得庄重有序。

  展柜地面勾勒出女神庙线图,牛河梁遗址沙盘与多媒体共同述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比例复原的石冢直观展示葬俗,引导观众寻根问祖,探源中华古国,见证龙腾之路。

  在第一单元“龙出辽河”,观众能看到国家博物馆藏左家山下层文化玦形石龙、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彩陶筒形罐德等文物,距今8000至5000年。第二单元“龙行红山”,汇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红山文化彩陶塔形器、红山文化泥塑仿木建筑构件、兴隆洼文化石雕神人像和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塑孕妇小像、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巫觋像、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鸮等展品,距今约5500年。

  第三单元“龙衍九州”展出的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红山文化异形玉璧、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红山文化玉三连璧、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蚕,以及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6号墓出土的红山文化双兽(鸮)玉佩、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龟壳等。据了解,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开创性意义。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