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保委在10个平台中选取35家保险公司共计150款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展测评,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应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2025-06-23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保险产品线上渠道的广泛普及、产品供给持续优化以及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互联网保险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上海市消保委联合复旦大学针对市场上主流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展测评,全面评估互联网保险产品真实情况。测评发现,此类产品存在产品名称有歧义、信息披露不全面、营销文案不规范等问题。

 

  互联网保险“好话”多、猫腻多

 

  据悉,本次测评聚焦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意健险产品(包括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三类),分别从销售端和产品端两个维度对互联网保险产品进行综合测评。测评主要选取了蚂蚁保、水滴保、微保、明亚保险经纪、大童保险管家等10家市场主流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和头部保险中介机构,并从中选取了35家保险公司共计150款保险产品样本,其中医疗险产品80款,重疾险30款,意外险40款。

  测评发现,互联网保险产品存在诸多问题。此类产品多以标准化、短周期、易上架为设计导向,弱化了传统保险中个性化适配与责任解释环节。同时,产品在销售端的界面展示相对简洁,难以解释清楚免赔条款、健康告知、等待期等专业化的保险内容,普通消费者在无专业人员协助的情况下易造成理解偏差。比如,在京东保险经纪平台销售的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人保财险),宣称的“百万”保额仅仅是指航空意外责任,核心的意外身故保险金只有10万元。

  同时,部分产品通过页面折叠、跳转链接、字体淡化等方式弱化了免责条款、健康告知等重要信息的显性展示,用户在投保流程中很难主动看到这些关键信息。这种“可查但不可感”的信息结构也容易造成误解。在续保方面,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保障不足也是非常典型的问题。比如,在蚂蚁保平台销售的个人综合意外保险(安诚财险)包含意外医疗责任和猝死责任,但没有在销售页面明显注明覆盖医院范围和等待期,而是仅嵌在投保须知中,消费者通常难以发现。

  此外,销售页面普遍以强调“高保额、低保费、快理赔”为卖点,快速建立用户购买意愿。但对免责条款、赔付条件、健康告知、免赔额与等待期等实际限制性内容轻描淡写,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与产品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用户在缺乏关键判断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购买决策,实际获得的保障结构却远低于预期。比如,在水滴保平台销售的水滴百万医疗险(焕新版)(泰康在线)销售界面宣传0—70岁均可投保,实际条款中却说明投保年龄需为30天—65周岁,与宣传页面不一致。

 

  建议强化互联网保险信息透明度

 

  市消保委建议,应强化互联网保险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当前,互联网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平台应确保产品页面上的核心保障信息与免责责任具备前置性、显性化和交互性,不能仅依赖投保协议文档形式满足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可推动“保险销售页面用户信息显性度”行业标准建立。同时,应对销售行为中存在的默认勾选、强制搭售等问题设立明确边界,推动销售路径设计转向“用户充分理解+自主决策”的双保障逻辑。建议平台引入“关键条款确认”“多步展示与确认”机制。

  与此同时,建议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阶段开展用户调研,引入测试环节,提升产品条款结构的清晰度与适配性。考虑到用户对保险的需求常呈现“非即时性”“情境驱动”特征,可通过服务前置建立品牌连接与信任沉淀,推动保险从“强销售”转向“自然转化”,以“产品后移、服务前置”的方式激活用户需求、提升后续投保率。

  此外,平台的运营思路应从“刺激转化”向“长期陪伴”转变。建议在投保、理赔、退保等关键节点增加人工服务入口,推动客服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升级,提高客服团队专业化,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沟通协商水平。另外,建议平台将大数据与智能推荐算法用于需求引导、风险提示等环节,通过精准服务提升用户感知价值。

  市消保委表示,希望未来互联网保险市场朝着更加透明、智能、消费者友好的方向前进,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推动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