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直播间、快闪店,新鲜农产品“直达”菜篮子,室内环境颠覆传统……

这些小菜场有了“plus版”

2025-05-27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052726.jpg

  

  人间烟火气,还数小菜场。随着市民需求逐渐多元、业态不断丰富,留在我们身边的小菜场还在,但已和以往大为不同。如今,上海的小菜场除了买菜,还能用餐、理发、办展,甚至能看到直播间、快闪店和多巴胺元素……“菜场+”的多元模式让不少菜市场增加了不同功能与空间。现在的小菜场,除了热闹沸腾的市井气息,还有时髦有趣的潮流风尚。

 

  菜场+直播间  让农产品从农田直接到居民手里

 

  位于普陀区的真如高陵集市以其海派装修风格和民国复古风情而知名,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近日,该集市再次进行升级焕新,上线直播间和超级专柜。记者看到,在集市入口处,云南农副产品的货架上摆满了来自云南乡村的玉米、红薯和紫薯。往里走,水产区旁的透明直播间内,各类直播器材和显示屏一应俱全,主播会不定期在直播间内讲解和推广农副产品,近期推荐的是来自云南的农副产品。

  同步亮相的还有“万有甄选”超级专柜。直播间旁的超级专柜货架以原木色为主色调,货架上陈列着榴莲红薯、鲜花饼、玉米等来自云南的“宝藏”。据悉,其中一款玉米刚斩获中国蔬菜流通协会金奖,并成为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馆推荐产品。“上次来买菜,正好赶上现烤鲜花饼,我还买了几个回去给家人尝尝。”市民赵先生表示。据了解,该集市通过直播间缩短农田到餐桌的距离,借助专柜打通助农渠道,以鲜花饼为例,因为供应链直通原产地,价格比门店低了15%~20%。

  在抖音平台,“万有甄选”直播间会不定期开播,记者注意到,相关账号已有不少“粉丝”;此外,微信平台视频号平台也有相关账号,一些周边居民表示,已早早关注了该账号。据历史记录显示,在抖音平台,相关账号于5月14日首次开播,在随后的5天内,每天都有主播站在入口处及专柜内等位置对农副产品进行推广介绍。

 

  菜场+快闪店  购买到现做再到吃实现一站式体验

 

  随着“五五购物节”启动,本月初,在位于嘉定区的海波集市内,一场以“创造共享价值”为主题的社区集市活动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的参与。与以往的活动不同,此次活动由“太太乐”与集市携手举办。

  走进集市,“太太乐”的绿白元素无处不在。摊位和墙壁的包装纸、文艺标语吊牌等,让传统菜场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活动核心的太太乐快闪店,被打造成一个微缩版的可持续生活体验馆。入口处“7种新鲜蔬菜原料”的艺术装置格外醒目,与陈列架上蔬之鲜调味料的包装形成巧妙呼应。“上次活动是教小朋友包饺子,感觉蛮有意思的。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也带着孩子来参加。”附近居民邓女士表示。最近,快闪店还会不定期举行“试吃”活动。

  在快闪店一侧,蓝色的回收机颇为显眼。这是由太太乐与爱回收发起“塑料返航新生,共护地球”行动,市民投入塑料瓶及可回收设计的塑料包装袋,即可兑换奖品,现场还科普可持续包装知识。

 

  菜场+多巴胺  各类七彩装置装饰让买菜更赏心悦目

 

  位于静安区的大沽菜场原本是处于市中心的一家隐蔽的小菜场,去年底,经过升级改造后,以大沽·静邻市集的全新面貌再次亮相。不少去过的年轻人纷纷感叹,“这配色不就是快乐多巴胺嘛!”(注:多巴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如今被民众普遍认为是使人快乐的物质)

  穿过以粉色和黄色为背景色、玫红色为主色的市集牌匾,迎面而来的水果店格外引人注目。西瓜、哈密瓜、柚子、榴莲、水蜜桃、樱桃等水果有序排列,冷暖色调分区而布。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水果店后的背景墙,一整面以玫红色为主色调的墙上挂着各式各样色彩明快的帆布包、礼品盒、保温杯等物品和艺术装置,彻底颠覆了菜市场的传统配色和展陈装饰。

  通往二楼的楼梯也被湖蓝、粉红、荧光绿等夺目的颜色和标语所装饰。在二楼入口处,首先看到的并不是辣椒、番茄或青菜,而是令人心情愉悦的各式鲜花、绿植。在地板彩绘的映衬下,花朵也显得格外娇艳了。再往里走,蔬菜、肉蛋、水产等区域指示牌同样是多巴胺配色,公共区域还设置了休闲桌椅。“吃肉,让焦虑安分一点”“做一颗很阳光的蛋,每天同你道声早安”“‘姜’最好的都留给你”……在各类摊位间,生动有趣的标语配以七彩配色让购物的市民赏心悦目。

  “这里改造后,不仅环境好,卫生也搞得很干净。”市民蔡阿姨说道。“装修后,好多附近上班的年轻人还专门来拍照打卡呢!”市集内的摊主表示。

 

 

  ■记者手记

 

  菜场升级,莫忘便民利农本质

 

  传统菜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农产品交易。随着城市迭代更新,单一功能已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近年来,上海小菜场的升级焕新在各个街区不断上演,“菜场+”模式让小菜场实现了买菜、便民服务、科普教育、线上订购等多元功能覆盖。“业态跨界融合”的全新模式和全新消费场景让居民更想逛菜场、更爱逛菜场。

  这类复合型消费场景让传统老菜场华丽转身,实现了果蔬生鲜和新兴业态的共存共生,通过引入餐饮、文创、快闪等,打造一站式多元消费空间。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菜场和居民的黏性更高了。在新消费场域的升级中,居民对菜场的关注度更高了。

  如今,在小菜场,除了拎着大包小包的“马大嫂”,还有举着相机穿梭于摊位间的“时髦精”。在社交平台,菜市场相关视频记录的不是蔬菜的新鲜度,而是五颜六色的陈列。博主们分享更多的是“菜市场特种兵攻略”“菜市场打卡出片”等,“网红效应”逐渐显现。

  尽管不少传统菜市场的转型成效显著,但背后仍存在诸多争议。在“市井化”和“现代化”相互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在噱头之上保障农副产品价格稳定,如何在热闹过后真实落实便民利民功能,才是升级后的菜市场长久经营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