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减重小知识,您了解吗?

新一期上海健康播报邀请专家为您解惑

2025-05-19    作者:本报记者 丁 烨

  “国家喊你来减肥”,当减肥成为这个夏季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普通人怎样减得既健康又有效呢?近日,由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等承办的健康科普大平台“上海健康播报”最新一期,邀请多位专家针对体重管理期的各种典型困惑,为大家进行了解答。

 

  热点问题1:吃得少就能减肥吗?用保健品和“减肥菌”减肥靠谱吗?

 

  许多人认为,减肥不就是要“少吃点”吗?但是在专家看来,“少吃”的学问可不简单。

  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表示,不同“少吃”策略(热量减少、种类减少、餐次减少,还是分量减少),效果差异显著。极端节食方式,例如每日仅摄入极低热量,只喝水或只吃水果,虽可在短期内减重,但流失的主要是水分和肌肉。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往往会剧烈反弹,这种现象被称为“溜溜球效应”。选择低热量但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如蔬菜、瘦肉、全谷物,比单纯缩减食物分量更能实现可持续的体重管理。因此,减重需要吃得少,还要吃得好、吃得饱。此外,吴江不推荐老年群体采取目前流行的“5+2”轻断食减肥法。

  市面上目前有不少宣称有减肥作用的保健品,吴江介绍,这些产品从机制来看大致分为让人减少食欲的、阻断热量吸收的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三大类。总体来看,这些制剂单独应用效果均不显著,仍需配合饮食和运动管理,而如咖啡因、左旋肉碱等制剂,长期效果有限且还容易使人体产生耐受。

 

  热点问题2:运动一定能让人变瘦吗?多少强度和时间的运动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减肥运动?

 

  不少老年人喜爱运动,觉得每天少吃点、动一动就能自然减重。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场分会主任、“爱活力”创始人朱娴表示,其实运动不一定能让人变瘦,关键在于热量的平衡,需要体重管理的人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热量补偿。运动消耗的热量可能被其他行为抵消。例如,运动后食欲增加或心理补偿认为“运动后可以多吃”,导致摄入热量超标。跑步半小时仅消耗约300千卡,但一份火锅即可摄入超1000千卡。

  二是运动强度。单一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消耗有限,而突然的高强度运动可能扰乱代谢节律,反而减少总热量支出。

  三是运动类型。运动类型不应过于单一,减脂方式需结合有氧运动、柔韧训练和力量训练。

  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是减肥的“性价比之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确保燃脂高效,中等强度运动可平衡脂肪消耗与身体负荷,避免肌肉过度分解或食欲激增;二是健康收益持续,强度适中、易坚持,场地限制少(如超慢跑可居家完成),同时避免高强度运动引发关节损伤或心血管负担。同时还要记住“两个满足”:一是满足条件,中等强度心率范围(170减去年龄),或通过主观感受体验(运动中可正常说话但无法唱歌);二是满足频率,150分钟运动,建议每周5到6天,每天30分钟。

 

  热点问题3:为啥要减肥必须“睡得好”?

 

  事实上,健康减肥需要发挥营养、运动、睡眠“三驾马车”的协同效应。朱娴总结,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的深度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对于减脂最高效。

  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介绍,“睡不好,瘦不了”有科学依据:睡眠不足会使“饥饿素”分泌增加,同时抑制“饱腹激素”(“瘦素”)生成,往往导致每日多摄入约385千卡热量,相当于多吃一碗米饭。深度睡眠阶段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可促进脂肪分解。长期睡眠不足者,内脏脂肪的堆积速度比正常睡眠者快30%。同时,缺觉者面对甜食时,大脑奖赏中枢激活强度增加60%。因此,使人更倾向于选择高糖高脂食物。

  乔颖也为有志于体重管理的市民奉上科学“躺瘦”秘籍:

  一是保障睡眠时长。18—65岁成年人,建议每天睡7—9小时;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天睡7—8小时。

  二是打造优质睡眠。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避免长时间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卧室温度调整以体感舒适为宜;选择舒适床具;使用遮光窗帘、耳塞,减少外界干扰;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阅读、冥想、泡脚等放松活动,更有利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