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这是全市范围内首次举办的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比赛中,来自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斩获多个奖项。其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骅更是一举夺得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组的一等奖。
您是否想知道,古代字画到底是如何修复的?修复师们又是依靠怎样的指尖绝活让破损的字画重拾风华?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进上海博物馆文保科技中心,跟随文物修复师沈骅的讲述,掀开“我在上博修文物”的一角。
指尖绝活让一级文物再现昔日书风
在车水马龙的龙吴路上,上海植物园对面,一扇黑色的全封闭铁门将马路上的喧嚣隔绝在外,这里就是上海博物馆文保科技中心所在地。步入大院,绿荫环绕,春花烂漫,显得十分恬静。
走进安静的办公大楼,搭上电梯,来到5楼的古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室。只见宽敞的大厅里,6张又长又宽的红色工作台一字排开,几名修复师正在忙碌着。现场只有修复工具发出的摩擦声,大家的目光专注于桌面的文物上,偶有人交流,也是轻轻的,生怕扰到了其他人手上精细的活计。
刚在技能大赛中拿了一等奖的沈骅正坐在工作台前,屏息凝神,仔细地修复手中的一级文物——《宋拓王献之书帖卷》。“这幅北宋书帖卷有1000多年历史,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清代中期,也有两三百年了。”沈骅介绍说,当时拿到这件文物时,长约10米的帖卷已经残破,尤其是边缘破损严重,表面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虫蛀破洞。
上海博物馆对文物修复的要求是完美性修复,即做到肉眼看不出一点修复痕迹。为了达到要求,在不动原有装裱的基础上,沈骅要先将损坏部位的背纸及托纸一层层地慢慢揭除,再将配好的各层补纸逐层修补上去,每一层修补的位置也要错开来,如果重叠在一起,就会使修补的接口显得过于厚硬。而修补材料的选择也很费功夫,许多地方要找老料补上去。
面对老化的纸质和薄如蝉翼的纸张,沈骅常常是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天最多只能补五到六个蛀洞。以“修旧如旧”的标准经过一年时间的修复,如今,这件文物的修复已近尾声。当轻展卷轴,流畅俊爽的书风迎面而来,“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卷轴上更是不见一丝一毫的破损、蛀洞。
惊叹修复技艺的神奇爱上这一行
纸质和绢质的书画很难保存,历经千百年,纤维老化脆弱,一碰即断,对修复师手上的功夫要求极高。修复时,沈骅的手势看似轻柔,却是柔中带刚,用他的话说,犹如“蜻蜓点水”。
从上海工艺美院绘画专业毕业后,沈骅1997年进入到上海博物馆从事古书画修复。“那个年代,学校没有文物修复专业,我学的是中国画,算是专业有些对口,不过当时对于怎样修复,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沈骅笑着说。
沈骅还记得刚进上博学艺时,厦门华侨博物院送来朱琏画的两幅《孔雀牡丹图》。“大面积的破损,几十片的碎片,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都碎成了这样,还能修好吗?”五位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和包括沈骅在内的两名学徒,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最终成功修复。看到完美的画作再现眼前,沈骅惊叹于这门技艺的神奇,更是坚定了“要学会、更要学好”的决心。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沈骅对于文物修复相当投入,更是乐在其中,“在这里,我不仅能接触到国宝真迹,更是让它们在自己手中,恢复原有的生命力”。
练出肌肉记忆“修物”更在“修心”
当年,沈骅学艺时,跟随上博多名资深老师傅学了七年,才开始独立操作。日常他注重苦练基本功,以排笔上浆为例,他就练了许久。“刷子是棕刷,有点硬度,上浆时讲究的是手上力度,太轻了,纸张粘不住,太重了,纸张又会破。”沈骅说,这项基本功需要练到软中带劲,对力道的把握细至毫分。现场,工作室的板墙上有一块区域,专供初学者用棕刷练习排刷功,每天坚持练习,从而形成肌肉记忆。
跟着师父边看边学边做,从打下手开始,到完全领悟师父下一步会做什么,用什么工具,沈骅最终也开始了自己的古书画修复生涯。至今,沈骅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现在他是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过他修复的中国书画文物不下几百件。
“技术在进步,不过我们依然讲究传统方法的传承,修复装裱的所有工序皆靠手工完成。在我们这一行,男生要会针线活,如缝制手卷八宝带,针脚要均匀整齐,这非常考验手指的灵巧性;女生要学会木工活——锯杆、劈隼、装轴等。还有‘砑画’,就是在装裱后的书画背面上蜡,用鹅卵石反复砑磨,使之紧实光滑,利于舒卷,而这项工作非常消耗体力。”沈骅解释说。
当然,了解书画创作的笔墨技法、历代名家的风格特点、各类传统绘画材料的性能等,都是保护修复工作必不可少的学问。
“只有熟悉、了解,才能让修复时心中有底。”沈骅说,修复过程像是与古人在心灵上的一场对话,因为文物修复不仅是“修物”,更是在“修心”,唯有怀揣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守护好历史根脉。
这场大赛后,沈骅等来自上博的获奖选手已经开始备战,将参加今年7月在四川省举办的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如果您对文物修复感兴趣,不妨去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文物修复馆逛逛,在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区,近距离领略文物修复师们在上博修文物,现场感受他们的匠心妙手,让一件件古老的文化瑰宝重焕光彩。
■链接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已入非遗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时称为“装潢”或“装池”,采用宣纸、真丝绫绢、天然矿植物颜料等材料,能够恢复保存不当、破损残缺的古书画,使其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恢复完整,展现出艺术光彩,便于欣赏、保护和研究。
中国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传统技艺。其至晚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与中国书画的鉴藏、传播关系休戚相关。
上海博物馆的书画装裱与修复一直传承有绪。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博建馆不久,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文物修复工场,招募了当时顶尖的高手抢修馆藏珍贵书画。各怀绝招的第一代上博修复师们的精湛技艺得以传承,并经历一代又一代修复人员的继承、融合与发展,使上博的书画修复技艺形成特有的海派风格:画芯精妙补全,绫绢宽料整挖,配色和谐高雅,裱件平柔洁净。2018年,“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入选第六批上海市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