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近半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设体重管理相关门诊,涉及肥胖、内分泌代谢、糖尿病、脂肪肝等专科专病门诊

国家喊你减肥了!

2025-05-06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050612.jpg

  

  “胖到国家出手!”“国家不允许你胖了”这些网络热梗,您听说过吗?5月11日是中国肥胖日。近年来,生活模式的变迁促使“体重管理”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着重强调体重管理,并明确指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这场涉及全民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在上海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不仅市、区级医院,市民身边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悄悄开设了体重管理相关门诊。

 

  受肥胖困扰  在家门口求“瘦身”高招

 

  据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上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样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超过四成,其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更是超过了50%;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超过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

  “之前没注意过自己的体重,感觉外貌是身外之物。现在发现,体重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了,才下定决心减肥的。”小唐是位80后,她的担忧不无道理。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小唐说,除了这些肥胖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疾病,热爱旅行的她多走几步路就喘,体力很差。而最苦恼的是,由于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她结婚6年一直没能怀孕,“医生建议我要先把体重控制好,再考虑怀孕。”凭借几年的求医问药经验,小唐觉得,想减肥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提供科学的方法,“社区医院减重门诊刚好符合我的需求。”

  年近七旬的胡老伯受肥胖困扰多年。“我有糖尿病、高血压,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都是因为太胖了。”胡老伯表示,他曾尝试过节食、运动等减肥方法,但都半途而废了。两年多前,他甚至花费数万元在网上购买了减肥产品,结果“人没瘦下来,还天天拉肚子、呕吐,身上没力气,连脑子都迟钝了。”此后,胡老伯又陷入了持续的肥胖中。看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有体重门诊,胡老伯马上前往咨询,“地段医院离家近,听说还有家庭医生监督减肥,这次我就有信心了。”

 

  近半数地段医院  已开设体重管理相关门诊

 

  截至2025年3月底,上海大部分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开设了与体重管理相关的门诊,并联合运动治疗、营养治疗、中医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开展诊疗。

  在杨浦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开设了“体医融合-运动干预”门诊,同时延伸到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探索以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体育+医疗”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如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运动干预门诊”引入全流程数字化慢病管理平台,由家庭医生和社区运动健康师联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学评估和运动功能评估,开具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根据患者个人需求,提供居家线上干预、医院内干预和指定健身机构现场干预三种方式以供选择,同时,做好干预对象的评估运动处方执行情况,监测运动风险,进行个体化宣教和个体化指导,做好记录和随访。

  在浦东新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提供社区体重管理门诊服务。如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家庭医生制度为抓手,建立了“家庭医生亲友团+健康手掌”协同管理模式,将体重管理纳入重点人群健康干预范畴,对超重及肥胖患者实施动态监测。依托医联体机制,该中心与浦东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肥胖症患者打通了双向转诊和连续性管理的绿色通道。

  在闵行,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减重门诊”,内分泌专科医师、中医医师、专业营养医师、康复技师、药师联合,通过医学评估、医学干预、膳食模式+线上督导等多维度科学管理,安全、有效地为超重和肥胖者提供综合治疗和个性化方案。根据个体情况,减重门诊将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包括针灸、埋线以及多种生活方式干预策略,包括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和行为干预,为患者提供减重服务。

  在徐汇区,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不同类型的专科专病门诊,如斜土街道的营养门诊、龙华街道的脂肪肝专病门诊、田林街道的糖尿病专病门诊和埋线专病门诊、康健街道的中医代谢及肥胖专病门诊等。

  近日,市卫健委已为市民整理了一份体重管理门诊清单(编者注: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可查看),清单中包含了26家市级医院、16个区的65家区级医院和1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共450个体重管理相关门诊。相关部门表示,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咨询就诊。

 

  不可盲目跟风  减肥方案还需“个性化”

 

  近年来,“减肥”“瘦身”已成为网络热词,如“地中海饮食法”“16+8饮食法”等纷繁复杂的减肥方法也比比皆是。针对有关液体断食法、生酮饮食、代餐等减肥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医疗专家表示,不推荐生酮饮食减肥法;因为营养素不全面,营养粉代餐减肥法也不推荐;液体断食法是一个极端饮食模式,长期使用这类减肥方法,胃肠道功能会出现失衡,而且营养素也会明显处于缺失状态,因此,该减肥法同样不推荐。

  相关专家建议,市民在尝试任何减肥方法前,先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营养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减肥计划。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控制肥胖的重要手段,同时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症、2型糖尿病、中风、心脏病发病风险,并可有效预防痴呆症和抑郁症。养生专家推荐的“1357运动法则”(每天1次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心率的70%)对减重具有显著效果。

  市卫健委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六个一”全面推进体重管理工作,即开展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发放一本健康知识读本《健康体重100问》、绘制一组健康路线图、试点“健康积分制”健康政策等。据了解,“健康积分制”将率先在杨浦区、青浦区进行试点,市民通过参与体重管理的相关活动可以累积健康积分,从而兑换体检服务、健身场所的券、健康文创礼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