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家门”,敲“心门” 在百姓身边织“锦绣”

“五一”前夕,一起走进两位“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的故事

2025-04-29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42924.jpg

  “针线虽细,可织锦绣”,在民政工作一线既有“鸡毛蒜皮”的琐事,也有“举足轻重”的大事,不论是小事大事,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民政工作者都会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用“一针一线”密密织牢心系百姓的幸福网。

  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织锦绣”的民政工作者。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授予了104名同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上海有2人获此殊荣,分别是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职员汪永兴,奉贤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区老年大学校长范玉英。在“五一”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进“家门”,敲“心门”,以铁杵成针的韧劲、穿针引线的巧劲、一针见血的准劲,把百姓的急事、难事一件件办实、办好。

 

  定制化救助  做您身边的“解忧门诊”

 

  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隅,汪永兴的身影总是忙忙碌碌的。自2011年开始,他便扎根于此,从事社会救助工作。“我练过游泳和皮划艇,运动教会我不要怕输,要迎难而上,做事就要把它做好!”汪永兴笑着表示,正是身上的这股子韧劲与坚持,5000多个日日夜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400余户家庭解困,实现生活自立,600余户家庭受益于他的“政策找人”主动帮扶,得到关爱。

  作为一名社区救助顾问,汪永兴常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看病问诊”。事实也确是如此。他所面对的救助对象形形色色,不仅有社区居民,也有流浪人员、失业群体、重残大病患者等。“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是‘疑难杂症’,仅靠一个部门的救助政策或给予一笔救助金,问题往往很难解决,而是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真正地解决难题。”

  在工作中,汪永兴就接触到一名强制戒毒释放人员小杨。父母对其失望,不愿与其来往,而小杨身无技能特长,又无法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就业非常困难。为了小杨能自食其力,汪永兴联系相关资源帮助他提升学习技能,经过一年学习,小杨通过努力考出了室内装潢的资格证书。同时,在汪永兴一次次耐心细致的调解下,小杨的父母也渐渐接纳了儿子,甚至拿出资金帮助儿子创业。小杨在立业的过程中也收获了爱情,最终成了家。

  “前后跟了两年多时间,而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汪永兴诚恳地说,救助工作其实非常辛苦,但为困顿中彷徨的人施以援手,才最能体现出救助“撑筏渡人”的意义。

  连续十多年的救助经验,汪永兴总结出了“五心”服务工作法和“四问”工作模式。“五心”即不懈心、纯粹心、进取心、敬畏心、牵挂心,“四问”即困难问策、专业问教、资源问需与特需问诊。在汪永兴看来,“五心”是工作的“初心灵魂”,“四问”是工作的“引擎驱动”。一次次救助工作在“五心”的基础上开展,设身处地地理解救助对象的情况,运用“四问”按需下单,进行“有温度”的救助,最终也化作了工作室墙上“为民解忧,帮困解难”的一面面锦旗。

 

  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自家爷爷奶奶”做点事

 

  “妹妹,真的感谢这位医生能来。医生给我针灸了两个月,我现在可以自己吃饭了,真的太感谢了!”家住奉贤的蒋阿婆由衷地说。老人感谢的这位“妹妹”正是奉贤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区老年大学校长范玉英。

  2012年,范玉英考入奉贤区老龄事业发展中心,成为一名工作人员。当她在空荡荡的宅基房屋里,看到八九旬的老人,有的吃着一看就烧了好几天的饭菜,多次回热依然不舍得扔;有的对着电视喃喃自语,见有人来时高兴地说个不停,临别又依依不舍……这些场景被深深地记在范玉英的心里。“我是奉贤人,这里的老人就像自家爷爷奶奶,我得为他们做点实在事。”

  如今,在奉贤区7个镇两个街道遍布着连锁运营的500家“四堂间”,这些“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也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幸福堂”。自2014年起,奉贤区探索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服务新模式,由于没有先例可以借鉴,面对重重困难,范玉英一条一条地梳理相关文件,并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起草出台了两个文件,奠定基本管理模式。老人们在生活里到底喜欢点啥又缺点啥?范玉英一次次地走到老人身边,听取意见和建议,然后引进了专业的社区组织,在“四堂间”培育“堂主” “健康大使”等志愿者,不仅推出了包含戏曲、理发多项内容的“3+X”服务包,也让老人身边有了定期的健康讲座、便民服务、文艺表演等。

  经过不断摸索和完善,“四堂间”养老服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受农村老年人的欢迎。2019年“四堂间”获得了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2023年成功申报全国第九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2024年成功创建了区级标准。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如何让智慧健康产品、辅具设备让农村老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作为一个文科生,范玉英认真钻研并不熟悉的信息化专业知识、了解智慧产品市场,和技术人员沟通老人的服务需求和实现途径,再到外面去学习“取经”。她带领大家,搭建了全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一张电子地图就可以全面了解奉贤区养老服务设施;试点了居家智慧服务项目,为老人居家安全进行多方护航。

  从阡陌乡间的“四堂间”到智慧赋能的养老平台,从解决“看病难”的民生小事到构建“大养老”的服务体系,范玉英一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在社区里,在“四堂间”里,在老人的身边,依然常能见到范玉英的身影,她用方言拉着家常,用笔记本记录需求,也用“试点—完善—推广”的科学方法,让“老吾老及人之老”的古训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