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多,位于延吉中路双阳路路口的控江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里一片欢声笑语,来自周边多个社区的十多位老人聚在一起,开着“记忆茶话会”,大家在年轻社工的带领下,一边饶有兴致地做手工,一边愉快地聊家常。自从“家门口”开了这家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不少老年居民每周必来“报到”,参加专为他们定制的认知干预互动活动,有的老人还从活动参与者转型成了志愿讲师。
老人从参与者转型当讲师
走进控江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不大的空间布置得很温馨,墙上贴着“我们的记忆”,一张张漂流瓶形的便利贴上写着老人们难忘的记忆点滴,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都是我们社区老人亲手制作的。”中心运营方“国融乐养”工作人员胡运介绍说,通过前期认知障碍初筛,中心将有中高风险的老人以及有意愿参加的社区老人汇聚于此,日常以手工活动、特色太极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展开活动。
通过活动,许多居民不仅愿意从家里走出来,对认知症也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如今初步了解早期症状和预防方法。而且,活动过程中,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阿姨叔叔们也和“00后”的小胡热络起来。这不,大家围在大课桌旁,在胡运的带领下,兴致盎然地做拼图杯垫。“做这个还蛮有意思的,动手动脑,练练反应。这样的活动,我每次都来,一次不落。”家住附近的章阿姨笑着说,小胡会给大家带来有意思的主题课,平时老人们也会来中心找他聊天。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活动的老人在大家的鼓励下,主动从参与者转型成了志愿讲师。年逾七旬的周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周阿姨说,自从接触到了扭扭棒,她就喜欢上了这个锻炼手脑的手工活。回家看教程视频,跟着练习制作,开动脑筋,周阿姨做出了郁金香、梅花、玫瑰、百合等十余种形态各异的扭扭棒花朵,最近还“研究”出了难度更高的立体小狗、南瓜、中国结等造型的扭扭棒。“能不断地学到新东西,还可以分享给大家,很开心的。”周阿姨坦言。
在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开课”,周阿姨的扭扭棒课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大家跟着周阿姨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地将手中的扭扭棒绕圈、串接、“拗造型”,周阿姨也会耐心地手把手教大家。
科普+干预,组朋友圈互助
“目前辖区内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超过了45%。”据控江路街道相关人士介绍,街道一直在持续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截至目前,已对辖区内8000多名老年人进行了认知障碍初筛,并形成了“筛查—干预—支持”的模式。
针对中低风险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人群,成立了控江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中心兼具“平台建设、宣传教育、风险筛查、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六大功能。中心全天候为有需求的老人,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进行风险筛查,对评估存在中高风险的老人,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邀请他们加入个性化干预小组,日常参与非药物干预活动。同时,中心建立起家庭互助小组,为社区中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开展互助交流,舒缓照顾者心理压力。结合居民实际需求,中心还主动“走进”社区,面对面为老人讲述脑健康信息,将认知症科普知识带到居民身边。此外,通过“链接”街区友好单位交流合作,拓展认知障碍友好的朋友圈,共同关注和守护老人们的记忆。
接下来,控江路街道将继续深化“全龄友好”理念,构建认知健康生态链,营造人文关怀社区氛围,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全域友好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