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打造书香之城、倡导全民阅读的日子里,不少人都将目光转向了实体书店。作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实体书店的生存状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实体书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海读者书店、衡山·和集书店、唐宁书店相继关闭,言几又书店全面退出上海市场,网红茑屋书店静安MOHO店终止运营……一些书店从引吭高歌到无奈闭店,让不少读书人遗憾不已。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仍有部分书店以坚韧、独立、倔强的姿态破局出圈。
>>>老牌书店
上海古籍书店 “重开后还是老味道”用旧书市集留住老读者
有别于“跨界出圈”的网红书店,上周六刚刚回归的上海古籍书店,新开后主打的仍是书本身。
开业当天,花了2小时从闵行区浦江镇赶来打卡的老读者贝和平说,自己逛了几十年古籍书店,数年前从市区动迁至浦江镇后,这个习惯保持不变,一年还是要来好几次,“我家里藏书千本,几乎都是在这里买的”。和老贝一样,周六一大早,离书店正式开门还有1小时,已经有多位老年读者守在店门口了。在很多老读者眼里,和其他书店相比,这里更像真正的书店,“店长和店员把读者当朋友,我一做缺书登记,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打电话通知我”。
开店一小时,老贝已经买了十几本书,“环境更好了,书更全了,还是原来的味道”,是他对焕新后的古籍书店的评价。据了解,此次回归后,书店一至六楼总建筑面积达近3000平方米,囊括1600余种旧版线装书、50600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书籍,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
考虑到大部分读者是老年人,古籍书店在惠老方面下足功夫。一到三楼的书架上都安装了服务铃,用于快速响应读者需求,书找不到,或够不到,都可以按铃寻求店员帮助;店内还设置了不同风格的休息区,便于读者尤其是老年读者歇歇脚,坐下来翻阅心仪的书籍。
书店还准备了类型丰富的读书活动,如“浮生一小时”“遇见小八雅”“中医小课堂”“401号下午茶”等,这些活动需要付费,但60岁以上的读者只要买一张99元的“月卡”(卡内还含5张单价30元的饮品券),就能在当月无限次参加付费活动。
为更好地服务老年读者,古籍书店还把老年人喜欢的“淘书乐”旧书市集请来了。在书店六楼的屋顶花园,每个月都会举办一到两场“旧书新知·淘书乐”周末特色旧书市集。每次的主题都不一样,“签名本”“毛边本”“连环画”,读者不光能淘旧书,还能在市集上面对面与专业藏书家交流。
上海书城福州路店 勇敢跨界,联名款爆火 读者大呼“不一样了!”
作为上海第一家超大型零售书店,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历经二十多年风雨。焕新回归后,它以更加年轻时尚的形象再次成为热点。去年9月,与西区老大房联名打造的点心礼盒“上海SU城”一经上线就爆红。这款礼盒包含了蝴蝶酥、核桃酥、腰果酥、咖啡酥等六款富有海派文化的酥点,成为了阅读文化与海派酥点的一次融合尝试。
今年3月,国家非遗贵州安顺地戏来到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了一场快闪活动。在书海中,戴着面具、身着古装的演员们吸引了往来市民游客的视线,也让书城完成了阅读与非遗的跨界对话。
“4·23”世界读书日,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辞世的日子,上海书城福州路店联手作家榜打造了“作家榜世界读书日书展”。书展现场,还有图书精美插画、版式设计以及书中金句的立体展示。市民朱女士觉得,相比以前一排排整齐的书籍,这种展示方式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此外,遍布书城内部的签名墙、各类书单、热门活动、照片墙、留言板等,好似“微展览”。与曾经安静严肃的阅读空间相比,如今的书城多了一些活力与无声的喧嚣,“比如今年读书日,读者写原创诗句就可获赠文学书签。完成诗句创作在小红书上打卡,还能得到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读者金先生表示,此类活动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和互动体验。
回归后的上海书城让读者大呼“不一样了”,不仅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还可以喝杯咖啡,吃个简餐,买点笔墨颜料,听个脱口秀,看展览,参加读书会,听钢琴演奏……
>>>小众独立书店
乐开书店 曾被拍成纪录片的“书摊”逆流而上还开了分店
开在网红街区今潮八弄里的乐开书店,最大的特色便是开展移动书摊和书车业务,因此,书店的书架也被设计成巴士的样子,以纪念“书车”的旅程。店内常有为一本书、一位作家、一个小众出版社策划的展览,书架上还贴满了手写的推荐理由卡片。
2018年夏天,店主夫妻开了一辆“书车”,车上载着书与家人,历时58天,行驶9000公里,让这个移动书摊抵达了11个省份。这段经历被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了“乐开”。去年底,店主又在杨浦区Young剧场西侧悠杨里步行街开了一家“乐开驿站”,同样是书摊理念的延伸。
多年来,乐开书店既有新书,也有二手书,既售书也租书,“这可能是我们能‘幸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店主认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维持用户黏性。记者注意到,该店的几个主题展区颇受读者欢迎,专为“放下手机,享受阅读”活动设计的“手机监狱”也非常有趣。
安古莱姆 从网红街区撤退改变经营思路顽强生存
作为沪上首个图像小说书店,“安古莱姆”曾驻扎在网红街区愚园路,可因生存堪忧,书店随后迁至虹口区哈尔滨大楼。迁址后,书店减去了更受游客欢迎的小文创,增加了图书租赁业务。书店靠墙一侧所有图书都能租赁,加上还未陈列出的,约有1000册。会员可以借书,在书店边看书边享用免费咖啡、饮品,异地会员还有免邮次数。
图书之外,“安古莱姆”还做原创作品开发及零售。“我们的竞争力来自能否打造出一个属于图像小说的生态圈,让更多读者发现过去没有发现的这个图书门类。”店主表示,希望成人读者同样可以从图像小说中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UNO Garden书店 “一周只卖一本书”将经营所得捐给古籍修复
去年11月,UNO Garden书店在永福路开张了。这家书店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周只卖一本书”。书架上摆放的都是同一本书,一周一换,让大家可以深入认识这本书。
书店藏在秀美的花园洋房里,室内的中间区域既是书籍展陈区域,也可当成变幻莫测的书架。“我们想做更简单纯粹的书店”,据店员介绍,该店的理念来源于东京森冈书店。为了让单一的书籍更有趣,店主还设计了“一茶一香一书”的主题。店家专门请来专业人士探讨所要售卖的书籍,再围绕这本书设计一个独特的艺术装置。
作为一家公益书店,该店会将经营所得两倍数额悉数捐赠给古籍修复项目,“这是我们店长儿时的梦想”。
>>>连锁书店
朵云系列书店 “没来这里打过卡,都不算来过上海”
“以后外地游客、外国游客来上海旅游,没来这里打过卡,就不算来过上海。”今年2月,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开业,这也是世纪朵云旗下的第10家书店。从“最高书店”“古镇书店”到“最美湖畔书店”,再到高校书店,作为连锁书店,每一家朵云书店都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朵云系列”书店的建筑外观设计自不必说,作为首家高校书店,这里也兼具高校的风格特色。结合校园特点,书店经管区域结合复旦管院特色策划了“复旦管院推荐”“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前沿”三个主题。结合读者群体,书店还为年轻人策划了一系列有趣吸睛的图书主题展陈。
事实上,关于“个性化书目”,“朵云系列”书店有自己的态度。位于上海中心的“最高书店”朵云书院·旗舰店,一排排“有态度的书架”,让图书推荐更具趣味。比起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同质化畅销书单,“云上书榜”遴选出了“有意思的专业书”“有故事的宝藏书”。同样,朵云书院·戏剧店有“戏剧人书单”,朵云书院·广富林店有“海上大家”,一家家店无不是通过个性化推荐与读者进行阅读交流。
此外,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的动漫图书专区规模为朵云书院所有门店中最大的,充分适应创智天地、大学路商圈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需求。2000余种文创好物将艺术文创与阅读深度融合,“承启”系列定制文创,提取复旦管院建筑穹顶、杜鹃花、樱花等元素,设计出流沙冰箱贴、透光书签等产品。“图书+文创+服务”的混合业态,让书店与校园、社区深入融合。
■记者手记
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让书店继续成为那束光
在这个数字经济火热的时代,实体书店的经营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们没有自我放弃,而是凭借各自独特的魅力勇敢坚守。
从上海古籍书店、上海书城、朵云书院,到乐开、安古莱姆、UNO Garden等,这些书店的运营和发展证明了实体书店的生存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万能公式。无论是拥抱新业态还是坚守初心,他们都在更迭的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价值点。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书店可以小,但不能没有灵魂。”
去年底公布的上海市扶持实体书店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拟支持项目中,“淘书乐旧书市集”“光的空间”、朵云系列以及各类读书会位列其中,不少都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
在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民进上海市委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上海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提案》。提案建议,设立实体书店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房租、装修和设备购置、购买公共服务和阅读活动等;发放实体书店专属消费券,鼓励市民走进书店。
除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实体书店唯有不断调整经营策略,顺应时代需求,在传承传播文化的同时探索创新,才能继续成为这座城市中的那束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