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借贷纠纷、邻里矛盾、赡养纠纷等糟心事,百般无奈之下,你会选择找律师打官司,还是在网上寻求“法律帮助”?当社交网络越来越多地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少老年朋友抱着找律师“很烦”“很贵”的固有印象,主动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寻求“法律援助”。殊不知,网上精挑细选的“法律援助”轻则让你损失人民币,重则还将耽误你的正事。
案例 简单案件 给了钱却搞不定
李女士为了讨回几年前借给朋友的3万元,听朋友介绍说网上找律师方便又便宜,便在某社交网络平台上找到一家某泰“律所”,后者安排一位“金律师”与其接洽。几句话后,“金律师”提出还是叫“金老师”比较好,“叫律师比较生分”,并表示因为李女士手中有借条,此类借贷案件十分容易“操作”。最终,双方通过微信“网来网去”的文件传递及“电子签名”,便“签约”,约定某泰“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帮助李女士起诉打官司,并追回钱款,李女士则支付给某泰公司报酬3000元。李女士很快就把钱款通过微信转账打了过去。
据李女士介绍,一开始,对方“委派”的“老师”经常在网上与她联系,还索要了她的个人信息,帮助她形成诉状,并表示还可以调取相关材料(调取费用另付100元),但之后就很少再有互动。在李女士的一再催促下,近期,对方表示将“加快速度”,希望李女士稍安勿躁。眼看好几个月过去了,距离“讨钱”成功似乎还遥遥无期。
比李女士更懊恼的是张先生。因为劳务纠纷,他在网上找了个律师帮写诉状、准备材料。但当他拿着网上律师准备的诉状和材料到某基层法院立案时,却被立案庭法官询问“是谁帮你准备的材料”“收了你多少钱”,当得知这些材料居然花了6000元(诉讼标的6万元)时,法官真心替他感到不值,因为“在立案庭免费帮你准备的材料都比这个好100倍”“6000元足够请一个正规律师帮你走完全部流程”。张先生这才知道,自己花了冤枉钱。
调查 套路深、噱头足,盯牢老年人
打开部分社交软件,只要输入关键词“法律咨询”,海量信息就会扑面而来。不仅出现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机构的推送,还有各种穿着职业装作“专业讲解”的博主视频,其中直播视频也不在少数,“金牌律师”“经验丰富”“全程跟进”“有问必答”等标签夺人眼球。
记者浏览发现,这些律所、法律咨询机构,提供法律服务的覆盖面相当广,大多包含经济纠纷、房产纠纷、合同纠纷、婚姻纠纷等,甚至还包括刑事案件。个别律所、机构还会推出一分钱付款链接,显示“仅电话咨询价格”,意为“锁定席位”。有的直播文案对老年群体而言极具迷惑性,比如“准备打官司,却不提前咨询专业的律师,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金牌律师团队24小时在线为您解疑答惑您还在犹豫什么”“专案专办,全力守护您的权益”……
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专家咨询网首批优秀专家、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高级合伙人付忠文律师表示,业内将这些主要通过社交平台承揽业务的律师事务所称作“网推所”,一般都是正式注册的律师事务所,并拥有线下实体办公场所。然而,在网络平台上提供接待咨询服务的人员却不一定是执业律师,在客户支付相关费用后,可能会有执业律师介入并负责后续对接工作。此外,还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法律咨询公司,其内部一般不配备执业律师,而是将接收到的案件转交给第三方律师处理,并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因此,在现行法律框架之下,难以将这些法律咨询公司的收费行为定性为“诈骗”,因为这些公司“确实提供了相应的服务”。
上海百汇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立向记者介绍,网上的一些法律咨询公司虽然声称的业务范围很广,但实际上他们与当事人签的合同内容大都是指导立案、整理材料、开庭培训等,而且通常是“线上”指导,很少有线下见面。“通俗来讲,就是需要出面的事情还得当事人自己去。据我所知,部分此类公司服务一次收一次钱,赚的就是‘信息差’的钱,年轻人会通过各种渠道核实他们的背景资质,但老年人就非常容易中招了。”陈立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此类法律咨询公司就是个“中介”,部分不良公司甚至一方面拿着原告的钱“不办事”,另一方面还与被告达成协议尽量“拖住案子”,从而“两头吃”。“最困难的还是维权问题,因为是在线上,很多公司注册在偏远地区或者外省市,当事人就算后来感觉到不对劲了,也很少会花这个时间与精力去把钱要回来。”
支招 避免信息差 请了解公共法律服务
其实,一个普通市民若遇到法律纠纷或法律问题想要咨询专业人士,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市民可以选择去基层法院立案庭。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仲健介绍,目前,在市高院的统一部署下,各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功能都非常完善。
仲健表示,以静安法院为例,市民来到法院,首先会有导诉台的导诉员主动询问基本案情,并根据市民的表述来判断案子是否需要立案,以及当事人是否需要移步法律援助窗口与专业律师进行进一步沟通。符合法援条件的,也会登记在案。
“当事人已有诉状的,立案窗口将进一步进行审核、指导。静安法院立案窗口还设有针对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绿色窗口,70岁以上的当事人不用排队等候即可获取专业诉讼服务。事实上,每天的接待量都非常大,其中有许多就是老年当事人。他们来到法院,诉讼需求很迫切,但完全靠自己完成立案流程可能有困难,我们法院的‘涉老观护机制’这时就起作用了。导诉员会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立案指导服务,特别对于表达有障碍或有特殊诉讼需求的老年人,导诉员会进行引导陪护,帮助老年人整理材料、准备诉讼材料等。对符合一级特殊观护情形的老年当事人,要求确保线下立案‘只跑一次’,推动实现线上立案‘一次不跑’。”仲健介绍,目前立案庭不仅承担着法律咨询、立案指导等功能,还具备组织调解、帮助确有需要的群体取证等延伸功能,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服务需求。
记者了解到,为了使群众参与诉讼更方便快捷,202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针对民间借贷、离婚、买卖合同等11类常见多发民事案件的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这一批格式文本也进一步简化了市民立案的流程。
■温馨提醒
认准正牌、谨慎签约
“有诉讼服务需求的市民,请相信官方渠道,不要轻信网上律师,除了法院,各街镇司法所都有法援窗口可提供法律服务。国家对老年群体的法律服务质量一直在提升。”仲健表示。
付忠文律师提醒市民,遭遇纠纷若需要聘请律师,务必选择正规律师事务所,建议当事人一定要亲自前往该律所的办公场地,实地考察其规模与资质,并与律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当事人有权要求律师出示自己的执业证件。对于存疑的律师(在上海执业的),当事人可以在“东方律师网”上进行身份核实。
对于确有需要在网上寻找律师的市民,付忠文律师特别提醒,应特别关注所签署的法律服务合同的付款细节:“有些官司是打赢容易,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律师事务所与当事人签订的法律服务合同一般是按照流程付费的,一审、二审再到执行到位,每一阶段对应不同的费用,当事人需要搞清楚自己所支付的是对应哪一个阶段的,对于民间借贷等执行难度高的案子,建议初期支付较少的费用,待后期执行到位后再付清剩余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