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做客“2025民生访谈”,聚焦民生话题——

养老机构短托住养,住1天也可以!

2025-04-15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养老机构短期住养,可1天起住;社区长者食堂,每日应至少提供 12 个菜品;专业陪诊服务,被纳入本市养老服务补贴服务内容;居家适老化改造,老人可自主选择供应商……昨天上午,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25民生访谈”直播间,细说今年上海民政工作重点,回应市民关切热点。

 

  养老机构短托服务助老人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目前,本市养老床位总量已经达到17.58万张,床位数较为充沛。蒋蕊表示,今年初,市民政局发布“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推动全市养老机构从床位“增量”向服务“提质”转变。不少养老机构由此常态化地开展短期住养、试住体验,提供最短1天、长的可达1—3个月的短托服务,深受有需要的老人或家属欢迎,各养老机构的开放时间也不仅仅局限于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包括平时,只要有需求,都可以来养老机构住几天”。

  据蒋蕊介绍,短托服务主要面向老年人因病需要短期专业照护和康复、子女因各种情况一时无法在身边照料以及想要体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现在甚至还有家属陪着老人一起体验入住家庭房的。对老人及其家庭而言,短托服务不仅能解决老年人的照护刚需,也为他们提供了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的契机。如,有的老年人在家里突发健康情况,机构就为他们开启“应急托底”服务,24小时监测其生命体征,直至老人转入医院接受治疗。还有的老年人创新性地将短托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形成“5天机构+2天居家”的弹性养老方案,既能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又不失家庭生活的温情。

  蒋蕊特别强调,短期住养的时间灵活,但绝不意味着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与长住老人享受的服务标准完全一致,护理配置、餐饮质量均无差别。

 

  老养残照护单元探索家庭单间式和分区式模式

 

  当残疾子女的父母开始老了,他们面临的日常照护难题谁来解?从去年开始,市民政局在各区选择一些合适的养老机构,开辟出“老养残照护单元”,老年人可以带着自己的子女入住。截至当年底,全市已有16个“老养残照护单元”开放入住,共计311张床位。老年人可以选择与残疾家人住同一房间或者同一单元不同房间。

  据蒋蕊介绍,为了兼顾老年人和残疾家人的照护需求,“老养残照护单元”不仅可以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跟踪随访,也可以对残疾人重点做好生活起居照护,开展持续的康复情况跟踪。这些有针对性的配套照护服务,能较好地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据悉,本市民政部门今年将完善“老养残照护单元”相关配套举措,如探索将残疾人照护纳入养老护理员专项能力培训,以及积极探索家庭单间式和分区式照护模式,让“老养残”家庭可以有更多选择。

 

  特殊困难老年人将享有陪诊服务兜底保障

 

  今年,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制订下发了“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已在杨浦、松江等9个区启动试点。蒋蕊介绍说,目前已完成陪诊人员的动员招募,正有序开展陪诊师培训和考核工作。之后,各试点区将根据培训考核情况,陆续向社会发布具备常态化专业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名单。

  在费用方面,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民政部门还制定了专门的制度予以保障:将专业陪诊服务纳入本市养老服务补贴服务内容,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实行兜底保障;同时,鼓励各试点区、街镇结合购买服务等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独居等特定对象提供低偿、普惠的助医陪诊服务,以及通过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提供一定资助。

  蒋蕊表示,部分试点区在人员培训、规范服务、多方联动等方面已有了初步探索,接下来,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规范从业资格认定和服务内容,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还将进一步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扩大服务供给。

 

  社区长者食堂确保一餐能吃到更多菜品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405家社区长者食堂,今年还将新建30家。蒋蕊表示,接下来,社区助餐服务不仅要继续增加供给总量,也要不断提高质量。

  据了解,去年,上海发布了《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对环境、餐食、安全等予以规范。比如,在菜品丰富度方面,标准提出:“应至少提前一周编制食谱。每日应至少提供 12 个菜品,含至少 12 种食材。每周应至少提供 25个菜品,含至少 25 种食材。”此外,还应提供小份菜、拼菜服务,确保老年人一餐能吃到更多菜品。

  社会化餐饮也是本市老年助餐工作今后的重点方向。蒋蕊表示,今后将积极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开设长者餐桌,支持各区、各街镇结合辖区内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情况,与社会餐饮企业合作建设社区长者食堂,让老年人可以多换换花样。从全市各区的实践来看,黄浦、长宁等区已通过设立长者餐桌等方式,力求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助餐服务需求;还有部分区与社会化配送平台“美团”“饿了么”等开展合作。快递小哥与长者食堂的“双向奔赴”同样令人动容,快递小哥会赶在送餐高峰前先为老年人送餐,而有些社区长者食堂会延长开放时间,为快递小哥预留一份价廉味美的暖心“便当”。

 

  适老化改造、适老化产品换新……年轻人赠长辈的贴心礼

 

  据蒋蕊介绍,2019年底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已从2012年起面向特定对象的福利政策阶段,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完成3.4万余户。今年起,适老化改造又迎来了新政策,新一轮的政府补贴标准已由之前的每户最高补贴3000元提升至每户最高5000元,且补贴额度可在3年内用完;在选择供应商方面,也由此前的“派单制”改为“老年人自主选择制”,即由老年人家庭在“随申办-适老化改造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上,自主选择服务商。同时,为了让老年人家庭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居家适老化改造效果,全市已经有58个适老化改造的样板间向公众开放。“母亲节、父亲节要到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就是一份送给父母的贴心节日礼物。”蒋蕊说。

  另外,在适老化类产品以旧换新补贴方面,去年本市首次将康复辅具产品也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今年,该消费补贴的比例从原来的15%上升至30%,这也是国家和本市各类消费品补贴中,补贴比例最高的一类产品。截至上周,全市累计销售额已达9616万元,累计补贴金额2400多万元,助听设备、护理床和助起沙发这三类产品最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适老化产品销售不限定购买人群,子女为父母购买同样也可以享受补贴。

  作为服务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群体的重要民政领域,康复辅具产业同样是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目前上海以康复辅具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总计超过500家,辅具租赁服务业已覆盖全市各社区。2024年,全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惠及2.3万人。

  据悉,今年的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将于6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届时也将开展多项促进银发消费的系列活动。

 

  “身后事”与“生前预嘱”推动制度闭环,加大探索实践

 

  孤老去世后,他的遗产由谁来管理?为了确保无人继承遗产得到妥善管理、合理分配,《民法典》设置了“遗产管理人”制度,规定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为此,市民政局于去年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如何界定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如何构建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包括如何查核与处置无主遗产等,都作了指引或规范,最终推动遗产管理人制度形成闭环。蒋蕊表示,目前正协同市高院加强对遗产管理或无主财产认定案件的审理,不断完善审判制度。

  如果说遗产管理人是处理“身后事”,那么意定监护就是“生前预嘱”。据蒋蕊介绍,本市民政部门正在不断加大意定监护的探索实践,也有部分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闵行区于去年启动“椿萱计划”品牌项目,在全区14个街镇建立服务站;黄浦区从2022年开始,探索公职监护人制度,制定了相关操作流程等。同时,也不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如全国首家专业从事监护服务的闵行区尽善社会监护服务中心,已确认监护服务关系40例,涵盖居家照护、医疗抢救等不同场景。

  据悉,探索建立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已被列入市民政局年度重点任务,年内将出台相应文件,重点明确老年人意定监护的设立、变更及终止程序、争议纠纷的处置、意定监护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等问题。

 

  特殊儿童保障从“举手申请”到“主动发现”

 

  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经历多次“提档升级”,今年1月1日起,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提高至3200元,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新增了“被收养残疾孤儿”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进一步拓展了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对象的范围。

  蒋蕊介绍说,对特殊儿童保障,市民政局利用大数据共享机制,通过“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定期筛查符合条件的儿童,让他们享受政策的路径从“举手申请”变为“主动发现”,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保障”。目前,全市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对象共计2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