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和相伴几十年的老伴,悲伤之余,还能做些什么?这是83岁的杨阿婆思考了很久的问题。老人最终的决定是捐赠100万元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蒋薏专项基金”,用于关爱、帮扶失独父母和困境儿童,捐赠协议昨天下午在市慈善基金会签署。杨阿婆动情地表示:“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善事,让以后的人生更有意义,相信这也是我女儿的心愿。”
“我用这种方式怀念女儿,帮助更多人”
昨天下午2点,杨阿婆在女儿生前好友王女士的陪同下,走进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黑色西装搭配黑白千鸟格衬衫,显得她有些清瘦,但精神矍铄、面容慈祥,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退休前曾从事统计工作的杨阿婆目光笃定,说起话来柔声细语、和颜悦色。谈及女儿,难掩伤感之情,“女儿已经离开我11年了,希望她在天堂能少些痛苦,也希望她能在天上看到我用这样的方式怀念她和帮助更多的人”。
市慈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向杨阿婆介绍了专项基金的使用规范和相关事宜,并邀请杨阿婆见证和参与未来的项目活动。“以前我不太愿意说自己家里的事,也不愿意提女儿。但是现在我想开了,只有我说出来了,才能有更多人看到像我这样的群体需要帮助;只有我走出来了,才能帮助更多人。”杨阿婆当场签署了捐赠协议,并表达了自己希望参与具体活动的意愿,“像帮扶失独老人的活动,如果我能做个志愿者,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话,我也愿意”。
“女儿离开后,我一度避免谈家事”
说起捐赠的缘由,还要从这一专项基金的名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蒋薏专项基金”说起。蒋薏是杨阿婆女儿的名字,也是让杨阿婆刻骨铭心、无法释怀的名字。70后的蒋薏,曾在电台工作过,是个性格开朗的媒体人,身边的朋友都非常喜欢她。在外,她是“人见人爱”的优秀女性;在家,她是全家人的“开心果”。“可以说,所有见过我女儿的人都喜欢她。她是一个想让周围所有人都开心的人。”杨阿婆回忆说,女儿不仅资助过困难儿童,还曾多次去儿童救助机构做志愿者。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且富有爱心的女孩,却在26岁时确诊罹患重病。
在被病痛折磨的那些年里,蒋薏得到了全家人的悉心照料。虽然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可最终,她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只能在无奈与不舍中撒手人寰。在最后的日子里,杨阿婆心里难受极了,却还得在女儿面前强颜欢笑。最后,不得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女儿离开后,杨阿婆和老伴相依为命,相互搀扶着又过了好几年。7年前,老伴也走了,只留下杨阿婆一个人独自生活。女儿去世后,老人几乎很少和外界打交道,也避开熟悉的同事、朋友,就怕别人问起家里的事情。
最近几年,杨阿婆患上了青光眼,视力不佳,出门买菜、过马路都看不太清楚,这之后,她更是深居简出。
王女士是蒋薏的多年好友。蒋薏离世后,王女士一直与杨阿婆一家保持联系。“阿姨虽然身体不好,但在蒋薏离开的这些年,还是坚持去看望了蒋薏生前资助过的困难儿童。”王女士觉得,正是这一份怀念之情,让杨阿婆开始重新看待女儿的离世,并将自己对女儿的“小爱”,延续成了对社会的“大爱”。
“失独老人的感受,我最明白”
杨阿婆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安慰,说明我没有虚度此生”。
这几年,杨阿婆逐渐从失去爱女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她不想陷在伤感中度过一生,想起女儿曾经也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于是便萌生了做善事的想法。几年前,在自身生活已有保障的前提下,杨阿婆决定捐赠100万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我本来是想成立个人基金,但打听下来,程序比较复杂。朋友建议我把资金捐献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一个专项基金,用于关爱、帮扶失独父母和困境儿童。”
最终,杨阿婆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并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了这一专项基金。她特地向记者强调,不要写出自己的名字,她想让更多人记住她的女儿。
“从我个人‘自私’的初衷来说,我是为了纪念女儿。后来,慢慢觉得已不单单是这个想法了。”杨阿婆坦言,之所以把专项基金的帮扶对象设定为失独父母和困境儿童,是因为自己就是失独老人,“最明白失独老人的感受,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帮助和照顾”。而罹患孤独症这一类疾病的儿童也特别需要关心和关爱,“我女儿曾经也非常喜欢孩子,关心和帮助过很多孩子”。
杨阿婆说,希望失独老人都能快乐地生活到晚年,困境儿童都能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