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开心了,就等下了班来这里上课。”“去年还在羡慕能上夜校的年轻人,今年我也能上了,很兴奋!”上海“顶流”市民艺术夜校终于开课了!昨天是该校开课首日,学员们凭借着“拼手速”得来的“入场券”陆续走进课堂。告别一天的琐碎,卸下一身的疲惫,晚上六七点钟,不少市民化身夜校学员开启每周一次的别样“夜生活”。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春季班的课堂里,出现了银发长者。他们与年轻人一起,让原本平凡的夜晚变得有“知”又有“味”。
夜间课堂开课了 部分老年学员跨区上课
昨天18点,伴着落日的余晖,25位中老年学员开启了他们的夜校第一课。当天是市民艺术夜校静安文化馆分校手机摄影体验班首次上课,与往年不同,这堂课的学员是56—70岁的中老年人。
家住虹口区的谢阿姨提前半小时便来到教室等候。“今天第一次上课,先摸摸路线。我从家过来要换乘两部地铁,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方便的。”谢阿姨告诉记者,这次夜校课程的名额是儿媳帮她“抢”到的。“我平时喜欢旅游,经常用手机拍照和制作短视频,儿媳看我喜欢,就帮我报了名。”今年70岁的谢阿姨在班级里年纪不算小,但第一次接受老年教育的她却满是兴奋和期待:“平时在家吃好晚饭也没事做,还不如来这里学习。希望我的拍照技术能有所提高,也希望在这个班级里能结交更多新朋友。”
“在座的各位,有谁玩过单反吗?大家知道相机镜头和手机镜头的区别吗?”上课后,该班授课教师陈曦以这样的一句话勾起了学员们的兴致。陈曦不仅是专业摄影师,还在多个公益课程中担任手机摄影和短视频课程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现在手机摄影已经成了老年朋友的‘刚需’,他们喜欢旅游,也喜欢用手机记录。这次课程我希望教会学员们结合相机的拍摄技巧,更好地开发和使用手机的摄影功能。”陈曦告诉记者,为了给学员们提供一个分享和展示作品的平台,班级开课之初还专门建立了班级群,方便老师与学员互动交流。据悉,该课程共计12课时,7月上旬结课,历时3个月。
据静安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设置有手机摄影体验班、八段锦/太极养生等中老年班课程,原先的美妆、花艺等纯中老年班课程还出现了老少同堂上课的情景,“比如中老年美妆课程还有一些名额没有报满,就把这些名额开放给了年轻人,所以后续这个班的学员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两代人共同学习,相信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另据了解,与静安文化馆分校手机摄影体验班同时在首日开课的中老年班课程,还有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分校的声乐课、斜土社区学校教学点的八段锦等。
117万人同时抢课 百门课程半分钟被“秒光”
3月10日,市民艺术夜校正式开通报名通道。今年春季班持续扩容,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总校,联动各区设立41个分校,全市共有483个点位,1552门课程,总计招生3.5万人。同时,春季班也创下了三个“首次”——首开中老年班、首开长三角教学点、首次出现职业考证班。
据悉,报名首日上午10点,报名平台同时有117万人在线抢课。数据显示,生活时尚、传统文化、体育养生等课程是此次夜校春季班的大热门。其中,上海市群艺馆总校的古琴课在3秒之内“秒光”,成为最快报满的课程。此外,爵士鼓、美妆入门、配音表演、传统中医与养生、西班牙语零基础入门、流行歌唱训练、爵士舞、电子钢琴和西式烘焙成为最快被“抢”完的前十名课程。
据数据显示,有100门左右的课程在报名通道开启后的35秒内报满。报名当日16点30分,已有1181门课显示满员,占全部课程的七成以上。
据市群艺馆介绍,第一次上线的考证班受到许多市民的欢迎,其中西班牙语考证班在5秒内报满,收纳整理师考证班12秒后“售罄”。由长三角区域内开设的首家市外分校——江苏省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推出的线上课程《留青竹刻基础课》在1小时内报满。
老年人也“拼手速” 最爱养生类和实用类课程
此次市民艺术夜校开设的中老年班面向56至70岁的人群,共有50门线下课程,第一期拟招收1300人。由于中老年班为首次开设,因此,学员们对报名流程及线上操作还不太熟悉,相较于中青年班抢课速度会慢一些,即便如此,由静安区文化馆分校开设的八段锦/太极养生课程还是在两分钟内被迅速报满。此外,斜土社区学校教学点的八段锦课程、静安区文化馆分校的手机摄影体验班分别在50分钟和99分钟左右报满,这三门课程位列中老年班报名速度前三。
据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中老年班课程中有个别课程未满员,为“物尽其用”,这些课程的少量名额已开放给了年轻人。“下一步,我们会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学员两个层面进行课程需求调研,通过调研分析,对秋季班的课程进行调整,以满足更广大学员的需求。”
据悉,此次春季班每门课程必须达到15人的报名人数才会正式开班,从报名数据来看,中心城区相比郊区抢课更火热,课程需求呈现区域差别,但总体来说,课程的需求比较旺盛。
“抢课的峰值从去年春季班的73万人到去年秋季班的近90万人再到今年春季班的117万人,说明市民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该负责人表示,市群艺馆将持续推进市民艺术夜校扩容,进一步摸底需求,使课程的设计与市民的需求更精准适配,满足市民对品质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