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星青年”成为普通“打工人”

2025-04-01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040134.jpg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宣传主题口号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其患儿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然而孩子总会长大,当“星宝”逐渐成年,他们又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大龄孤独症青年的社区融入、社会实践乃至工作就业不仅是横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难关,也是相关机构持续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已有不少机构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包蔬菜、做咖啡……“我能做”

 

  上午10点,小童正在上海羊鑫果蔬专业合作社将刚刚收获的番茄套膜、装箱。每天上午9点,小童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折包装盒、分拣果蔬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场工作,他却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反复实践才能做得跟普通员工一样好。今年28岁的小童自幼患有自闭症,成年后,他也曾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但最后都不了了之。直到来到农场上班,才终于稳定了下来。“我最喜欢包蔬菜。上班很开心、很快乐,能自己干活养活自己。”小童一边工作一边说。

  当小童在细心地将番茄码放进包装盒的时候,他的小伙伴天杰正在咖啡馆努力学习为客人制作咖啡。“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点什么?”这句咖啡师的日常问候语如今已深深印在了天杰的脑海里。一句简单的问候语对普通孩子来说或许可以信手拈来,但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天杰来说,却需要练习成百上千遍。磨豆、布粉、冲泡、拉花……经过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如今的天杰已在“亮吧咖啡”公益咖吧上岗。现在,他能与顾客简单交流并制作咖啡,“在老师的教导下,现在我能做热拿铁。希望以后能自己拉花,还希望以后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天杰说道。

 

  探索成熟的就业路径,我们来做

 

  2023 年 8 月,闵行区自闭症志愿者协会与上海羊鑫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公益合作,并将羊鑫农场授牌为自闭症青年劳动实践基地。目前,已有两位自闭症青年与羊鑫农场签约工作。“他们每天独立从家里准时坐车到农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果蔬包装等工作。”据闵行区自闭症志愿者协会会长欧阳冬青介绍,农场不但给他们缴纳社保,还每月给予3000元的薪资。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农场还适当缩减了他们的工作时间。

  闵行区自闭症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大龄自闭症人群的安置与就业。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创造就业机会,在闵行区政协、区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该协会启动了亮吧咖啡-孤独症青年劳动就业培训项目。2023年底,首家“亮吧咖啡”公益咖吧在位于秀文路的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亮相,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员正是孤独症青年。一年多来,有近40位孤独症青年接受了培训,其中20位已在咖啡店上岗。“现在,项目的培训基地是42Coffee莘庄店,另外还有黎安公园咖啡馆等4个实践基地,孩子们经过培训可以胜任咖啡师或勤杂岗。” 欧阳冬青表示,运营方每天为参与劳动实践的青年提供 80~120 元的补助,并将每月捐赠营业额的10%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用于闵行区孤独症关爱事业。

  据欧阳冬青介绍,闵行区自闭症志愿者协会还进行过多方位的探索,“比如带领孩子们进行花生芽种植、到闵行区大零号湾图书馆体验图书管理员岗位等”。希望通过探索,摸索出一些成熟的路径,让大龄自闭症人群能够真正走上社会,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

 

  提升能力实现社区融入,有人在做

 

  尽管已有大龄孤独症青年实现了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生高光时刻”,但对于绝大多数“星青年”来说,能尝试社区融入和社会实践已十分不易。每周日上午,轩轩都会雷打不动来到徐汇区三叶草儿童康健园跟着老师和小伙伴们一起画画。与其他人不同,轩轩画画有自己的想法,他最爱画的就是地铁。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他便常常看地铁、拍地铁、画地铁,就是这个曾被妈妈严令禁止的“刻板行为”成了他日后最大的特长。自从被三叶草儿童康健园园长任瑞杰发现后,轩轩便来到该园进行系统学习。这两年,他画的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地铁和其他小伙伴的画已被制作成卡套、书签、鼠标垫、笔记本、丝巾、冰箱贴、徽章等各类文创在多个场合进行义卖,他也终于凭借着自己的这个特长赚到了钱。

  近年来,为了培养和挖掘大龄孤独症青年的特长和潜力,给他们创造更多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体验,三叶草儿童康健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每年底,园方都会主办一场关爱孤独症感恩迎新音乐会,孤独症文艺爱好者们打着非洲鼓、吹着萨克斯、弹着钢琴……既展现了自我,融入了社会,也能获取一定酬劳。“我们不仅开展了‘星青年 向未来’大龄孤独症社会融入等多个项目,还在各类活动中为孤独症孩子寻求社会实践岗位,助力他们提升能力,尽早融入社会。”任瑞杰表示。

 

  机构赋能、企业帮扶,努力做好

 

  据了解,我国诊断出的第一代孤独症儿童如今已经成为35—40岁的中青年,上世纪90年代诊断出的那一批自闭症儿童也早已成年,并到了就业年龄。而2024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V)》显示,77.64%的18岁以上孤独症群体并未就业,仅有11.18%实现了辅助性就业。

  可见,孤独症人士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个群体中, 仍有不少人努力成为了普通“打工人”。上海首个孤独症就业者栋栋,21岁成了图书管理员;在社交账号里拥有众多粉丝的轩轩在父母的帮助下,开起了咖啡车卖咖啡;钢琴青年周博涵在上海音乐学院完成了进修,并曾与廖昌永、李云迪等名家同台演出……

  近年来,针对小龄孤独症孩子的补贴和帮扶政策颇多,去年,中国残联等七部门发布了《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但长期以来,针对成年,尤其是大龄孤独症人士的政策扶持几乎空白。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应给予“星青年”政策扶持,帮助其顺利就业。事实上,他们的就业方向还有很多,比如超市理货员、仓库货品管理员、物流打单员、保洁员、洗车工,以及一些艺术类相关工作。此外,与植物、动物接触的工作,如园艺师、兽医等也能够发挥孤独症人士有条理、关注细节、有规则意识的优势。“在机构‘赋能’的同时,希望有更多爱心企业单位为大龄孤独症青年提供适合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岗位,助力他们实现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