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之“毒” 莫要侵害老年人

2025-03-31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如今,“银发一族”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冲浪达人”,不少热爱网络的老年人最热衷的便是刷短视频。不过,互联网短视频乱象丛生,也导致老年网友成了被毒鸡汤、谣言和网络骗局荼毒的群体。近期,网络上充斥着不少不当言论的短视频,这些视频不仅对老年网友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更酿下了悲剧。

 

  短视频不当言论影响老年网友

 

  日前,一位网友发布了一条关于自己奶奶的消息,引发热议。该网友称,奶奶89岁,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和睦,平时喜欢看短视频和小品。突然有一天因过量服用降压药而病倒,医护人员极力抢救,也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最终撒手人寰。

  奶奶去世后,网友一家人通过翻看老人手机的浏览记录才发现,里面充斥着“老人健康长寿是吸了家人福气”“老人活太久了不好”之类不当言论的短视频,还有奶奶浏览“老人  长寿  躲灾”等内容查询记录。家人推断,老人是观看了一些无良博主发布的短视频,并对部分言论信以为真,才过量服用药物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该网友表示,奶奶所观看的视频中,不少都是利用AI配音伪造的所谓“专家”,还有一些短视频的背景音乐或奇怪或恐怖,很容易令观看者产生不适。最后,该网友还发出疑问,“视频制作者到底是什么居心?如果奶奶刷到的短视频是说长寿老人是家里的福星,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该网友发布信息后,不少网友跟帖讲述了自己家中老人的类似遭遇。一名网友表示,其外婆也是在观看了此类视频后喝了农药,幸而发现及时,送至医院洗胃后,老人未有生命危险。还有网友表示,自己的奶奶也常看同类视频,为防止奶奶误听误信,她还主动帮奶奶作“屏蔽”处理。绝大部分网友对待此类视频的态度都是“坚决抵制”。

 

  无良博主为博流量制作骇人短视频

 

  记者在各短视频平台浏览后发现,目前,发布此类言论的视频非常之多。比如微信视频号中,一位博主发布的一则视频以“长寿的老人究竟有多可怕”为醒目标题,通过明星、路人等不同影像的恶意剪辑,以AI配音的方式讲述故事,但该账号却未明确视频内容的具体形式属于真实事件还是文学创作等其他类型。

  还有一些视频内容看似是宣扬正能量,却以不当形式展示了出来。一位抖音博主发布的短视频中多次发表 “久病床前无孝子”“生病老人给子女增加负担”等不当言论,时长3分16秒的视频,仅在最后5秒陈述了“关爱老人”的观点。还有抖音博主发布的时长1分58秒的视频,整体内容都在讨论“老人长寿,子孙不旺”的错误观点,仅在最后20秒陈述了“长寿是值得庆祝和珍惜的”。

  另外,还有部分视频极易引发观看者的误解。比如,微信视频号中,有博主发布的视频内容虽然是驳斥该观点的,但其页面却以醒目标题写着“老人别活得太久,太长了不一定是好事情!”;有博主发布视频内容是提醒老年人勿信“毒流量”,但其视频主页却是一位标注着“资深主持人”的女性在传播“有些老人的长寿是牺牲子女换来的”的言论;还有博主用漫画形式发布视频,虽然视频最后称“老人是家里的福报”,但其前述内容却配以恐怖插图。

 

  加强监管、平台标识助老人走出信息茧房

 

  那么,网络上为何会出现此类短视频?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影视文化与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吕鹏认为,这些短视频的传播和流行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动因,但“最直接的动因是创作者在流量获取逻辑下,利用迷信或伪科学对养老和赡养压力与焦虑的简单归因与投射,以获取经济利益。”这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心态,但更多地暴露了传播大格局变迁下,非理性内容对知识生产领域的占领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吕鹏表示,老年人群体作为数字移民乃至难民,对短视频所代表的平台内容生产与算法缺乏一定的批判认知能力,因而信息茧房式大量内容的关注,势必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相关的信息和内容的传播,从尽量减少其负面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而言,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老年人要提高短视频、直播环境下的数字媒介素养,这除了需要老年人自身加强学习外,家人、社会乃至国家,都应该做相关的指导和培训,以助其提升对数字环境下信息传播及其内容的认知与批判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传播平台需要增强其传播责任,既要对相关视频的伪科学和迷信因素进行标识,也需要加大对相关科学和健康的内容传播推荐的力度。在算法和平台主导的信息生态中,应该营造和形成用更科学和健康的内容来争夺流量与受众注意力的创作环境,从而达成传播效率、收益与认知理性之间的平衡。(为避免不良内容传播,隐去文中提及的博主账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