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关于“数字遗产”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一名网友因发现已去世多年的父亲的微信账号消失,遂发帖寻求帮助。尽管微信工作人员后续主动提供了帮助,但该账号已被注销,无法找回。随后,这一事件引来不少网友的共鸣。那么,什么是“数字遗产”?数字遗产又能否被继承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社交平台成为诉说思念的港湾
该网友称,爸爸已去世快十年,自己常以翻看与爸爸的聊天记录或爸爸的朋友圈的方式缅怀爸爸。不过,多年后,爸爸的微信账号突然找不到了,原先的备注变成了初始昵称,点击爸爸曾经留言的账号信息发现,系统显示“该用户不存在”。该网友表示无法接受,上网发帖询问“为什么账号会消失”,并希望能找回微信账号和聊天记录,“这是我和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羁绊了”。但可惜的是,微信工作人员告知该网友,已被注销的账号会被回收,一经回收就无法再找回了。
家住浦东的黄阿姨也有类似经历。黄阿姨的儿子几年前突发疾病离世,在与儿媳依法分割了遗产后,双方便鲜少再有联系。几年间,黄阿姨虽逐渐走出了丧子之痛,但想念儿子时仍然会打开微信,翻看与儿子的聊天记录以及儿子曾发给她的照片。在浏览了各类网络相关信息后,黄阿姨开始担忧起来:“现在我儿子的微信账户密码只有儿媳妇知道,如果过几年她再婚了,也许就不会再关心那个账号了,到时我还能正常看吗?她再婚后,我能把我儿子的微信账号要过来吗?”
虚拟财产受关注度日益提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遗产已成为个人财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网络权益和财产。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社交媒体账号、网络游戏账号、虚拟货币、电子文档、数字照片、视频等。其中一部分具有经济价值,另一部分则承载着个人情感、隐私和社交关系。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在数字化时代,该处的个人财产必然包括网络虚拟财产。上海市通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陆建律师表示,这一规定为数字遗产继承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人合法拥有的数字遗产,理论上均可继承。
事实上,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处置,早已有人预见。2023年年初,一名“90后”博主联系上中华遗嘱库,希望将自己账户内价值300万元的虚拟财产留给父母继承,而自己百万粉丝的互联网账号则交由好友运营。据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统计显示,在年轻群体的遗嘱中,对虚拟财产的处置越来越多,包括各类社交平台账号、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自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数量最多,分别达到了162份、147份、129份,占到总数的89%以上。相关人员透露,微信账号、QQ、支付宝、游戏账号、多样化的虚拟货币等已经成了立遗嘱人群的重要资产。对于虚拟财产如何保护,已成为关注度极高的问题。
政策法规、技术层面有待完善
不过,现阶段,数字遗产的继承存在难点。目前法律仅规定合法的个人数字财产可以继承是不够的,必须对个人数字遗产的具体范围、继承方式、继承人权利义务、网络平台的权利义务等诸多方面规定明确细则,才能实现数字遗产继承以及相关司法裁判。陆建认为,除此之外,如何平衡隐私保护与继承权,如何统一网络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也是数字遗产继承面临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多数网络服务平台在用户协议中从自身运营、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角度出发制定规则,如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用户仅有使用权,且禁止账号继承、转让等,缺少对数字资产的尊重与保护。
“比如微信规定账号所有权归腾讯,用户完成注册仅获得使用权,且仅限初始注册人使用。抖音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赠予、借用、出租、转让等。”陆建表示,要保护个人数字资产,还需国家对网络平台企业提出更高的合规标准。“对于平台来说,建议在技术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无偿保护、保管的期限与方式;对继承人提供有偿的下载服务;对有争议的个人数字资产进行提存等等。”
陆建提出,应构建合理可行的数字遗产继承制度,加强网络平台责任,提高公众数字资产自我保护意识,开发数字遗产继承相关技术工具和平台以简化继承流程、提高继承效率,这样才能平衡网络平台提供者、使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