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跑向光明 用脚步感受世界

2025-02-06    作者:赵 单

020617.jpg

 

  农历蛇年新春刚到,世纪公园如期迎来了这群平凡又特殊的人,他们以徒步和跑步再次开启了新一年的运动模式。这个团队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在固定时间相聚在这里,“以运动无障碍,促人心无障碍”。它叫“黑暗跑团”。

 

  自黑暗中跑来,身心无碍

 

  黑暗跑团,并不黑暗。相反,他们从黑暗中跑来,为了奔赴前方的光明。

  2016年4月,跑团诞生。它是“黑暗中对话”社会企业(中国)发起的全国性视障公益陪跑项目,旨在鼓励并帮助视障人群走出家门,参与跑步等运动。通过建立陪跑者与视障跑者沟通的渠道,改变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使他们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跑团现有注册成员13000多人,其中残障人士3000多人,在全国28个城市设有39个分站点和分队,在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共组织了3000多场活动。

  在黑暗跑团的页面上,写着一句话,“以运动无障碍,促人心无障碍”。这份身心无碍的追求,激发着志愿者们倾情投入。迄今,跑团已组织参与了300多场马拉松赛事,足迹遍布上海、北京、广州、波士顿、纽约及柏林多地。一部分残障人士已然能参与到全国乃至国际级别的马拉松赛事中,真正实现自我突破。

  在世纪公园,参与跑团活动的还有听障人士和脑瘫人士。黑暗跑团团长程益说,一直都有不同的伙伴参与到活动中。2025年,他也希望联合团队的力量让更多小伙伴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更好地服务大家。

 

  从“不可能”,到“做到了”

 

  “加油!冲!你可以的!”当听到志愿者告知有小伙伴从身边跑过时,甄婉婷立刻给对方加油打气。这位来自河北保定的90后女孩,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被大家亲切地叫做“笑笑”。

  看到她周身散发出的快乐,很难想象在接触黑暗跑团之前,她是一个“两点一线”,每天只想着“上班赚钱”的盲人按摩师,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2023年5月,在同事的介绍下,她加入了黑暗跑团。原本只想增加点社交活动,却不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刚来世纪公园的时候,志愿者会边带着我跑边告诉我路边有什么花,什么树,我头一次知道周围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接触到跑步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甄婉婷已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志愿者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每次我觉得跑不动的时候,大家都会鼓励我,说‘你可以的’。”

  从零起步,如今每周六跑十公里已是家常便饭。前阵子,随着跑步状态越来越稳定,甄婉婷还报名上海马拉松,希望再突破一下自己。“比赛前一天,我特地请假了,早早就去宾馆休息,希望能比出好成绩”。

  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身穿粉色纱裙的甄婉婷和身穿蓝色纱裙的四位陪跑员格外显眼,大家为她们感动,为她们加油打气。“我当时状态挺好的,赛前大家陪我训练很久,我觉得自己肯定能完赛。听到大家的鼓励和呐喊,更有信心。”最终,甄婉婷以5小时45分27秒完赛,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甄婉婷说,以后,她还想去无锡、武汉等不同城市参加当地的马拉松,通过跑步,增加“看”世界的机会。

 

  走出家门,“激”出更多伙伴

 

  每次活动中,两条导盲犬“虎子”和“肯扎”特别显眼,俨然是团队里的人气王。

  “虎子”的“妈妈”王群琴是黑暗跑团的元老,2018年初就加入的她,一到世纪公园,就不断与大家打招呼。作为团队中的“开心果”,不少人是在她的感染下加入的跑团。“我自己加入之后觉得非常好,就鼓励大家都来跑。”

  最初,在陌生的地方,又完全看不见,当志愿者鼓励她跑起来时,她也曾拒绝:“你不要说跑,我先好好走走看。”

  慢慢的,王群琴从跑50米到100米,志愿者的鼓励让她更有勇气——“你很厉害的,一开始一点都不能跑,现在可以跑100米了”……

  这个“开心果”说,对生活的这一份勇气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刚失明时,我也曾陷入迷茫,我也有不想出门的时候,但后来想想,人生还这么长,我不能一直待在家里,我必须要出去。”

  开始跑步后,王群琴的状态开始变好,在陪跑员的帮助和陪跑绳的辅助下,她开始参与到各类比赛之中。目前,她已完成7次十公里的比赛,体验到更多和大家一起完赛的快乐。“有次比赛是下雨天,我有点紧张,换乘地铁的时候,腿还抽筋了,还好遇到了跑团的盲人按摩师,帮助我缓解了症状。”

  据统计,上海约有9万视障人士,而勇敢迈出家门的只是一小部分。正因为曾有过这样的“挣扎”,王群琴深有感触:“我会‘激’他们,我可以做到的,你们也可以”。

  虽然与大众选手相比,每次比赛的耗时更多,但王群琴始终坚持完赛,也以“完赛”鼓励其他跑者。她告诉“肯扎”的“爸爸”张其尤:“你这次跑了三公里,下次可以试试五公里,只要你跑过更长的距离,肌肉会有记忆,这样就更容易跑下来。”

  被“逼”后更努力的张其尤对团队成员很敬佩。“我其实还看得到一点光,像‘虎子’妈妈这样的真的很厉害”。张其尤加入跑团后,被团队的氛围感染,把妹妹也一起带来运动,“我们现在对每周六很期待,只要家里没安排,就会过来和大家聚一聚、跑一跑”。

 

  一份陪伴,相互治愈

 

  奔跑中,聊天中,欢笑中,视障人士总在感谢志愿者。而对志愿者而言,这一份奔跑中的陪伴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2020年年底加入黑暗跑团的甘露已是团队里的资深志愿者,她坦言,当时跑团人还没那么多,主要是年纪大的叔叔阿姨,“现在多了不少年轻人,整个跑团的活力更足了”。

  甘露说,很多视障人士第一次来的时候,都不敢跑,志愿者们就手挽手带他们走一走,让他们先进入到运动的状态,再采取言语激励:“你今天身体状况看起来挺好的,要不我们跑个500米,1000米?视障人士对志愿者熟悉后,建立了信任感,才能真的踏出舒适区,跑起来。”

  事实上,视障人士想要迈出这一步,远没有想象中容易。黑暗跑团志愿者、副团长兼上海站站长勇气介绍,志愿者培训时,会让大家戴着眼罩,尝试视障人士跑步的状态。当新人志愿者蒙上眼罩时,往往会怯步。第一次来参加培训的李小姐平时是一名跑步爱好者,可当眼前全黑时,她犹豫了很久才敢跑出第一步,“看不到真的会害怕,我们体验之后,才能更了解视障人士的感受”。

  2021年加入黑暗跑团的余秋丽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最初她作为医疗救援,服务比赛时才了解到有这样一个团体。当时的她看到陪跑员用陪跑绳带着跑团成员们努力奔跑,内心感到很震撼。

  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才可以去给视障人士做陪跑员?带着这样的疑问,她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上马比赛时,她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为了重要的“后方力量”,为跑团成员们提供食物补给和医疗帮助,尽管没有站到跑道上,作为幕后英雄的她也收获满满。“跑团里有些成员住得很远,每周不管刮风下雨都会来,其实是非常鼓励到我们志愿者的。” 余秋丽说,有一位70多岁的视障伙伴,每次要换三趟地铁才能到达世纪公园,他的眼睛看不到,需要提早更多时间把家里的事都安顿好再出门,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我们陪跑其实不只是跑步,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精神”。

  据勇气介绍,志愿者在陪走和陪跑时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在台阶边缘一定要停顿,要不断将路况描述给视障人士。这些细节,既是保障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志愿者与视障人士建立信任感的关键。完成培训后,还会有“老将”带新人的“上岗培训”。甘露说,每次带新人时都会向他们介绍,现在跑过来或者走过来的是谁,他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让新志愿者更熟悉大家的情况。

  在每一次的陪伴,每一次的解说,每一次的奔跑中,志愿者们在付出,也在被治愈。“每周六并不只是来跑步,也是一个和大家交流和获得能量的过程。志愿者之间会互相感染,志愿者和视障人士之间也会互相感染,有些不方便和朋友说的话,反而在这里有了倾诉的愿望。”

  采访中,志愿者们笑言每周六早上的“固定节目”偶尔也会让他们感觉到压力:“有时候周六也想睡懒觉的,但想想这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既然我要锻炼,不如和大家一起。”

  现场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刘女士带着两个儿子来当志愿者:“我是跑马拉松的,在比赛的时候看到了黑暗跑团,想带着孩子也来感受下,既能运动还能帮助别人,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