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老有所养”“老如何养”“老由谁养”问题也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养老护理员是离老人最近的人群,是需求量极高的人群,也是对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极高的人群。那么,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现状如何?养老护理员队伍又该如何壮大发展呢?在日前闭幕的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多渠道引进人员 壮大护理员队伍规模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女性养老护理员占比达到89.76%,女性仍是这一职业群体的主力军。
在年龄构成方面,50—55岁养老护理员占据近四成比例,41—55岁占比合计超过63%,30岁以下占比仅3%。此外,农村户口的养老护理员占据了较大比例,为63.24%。初中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占比56.1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员仅占2.93%。
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养老护理员反映需要提升专业照护技能,其次是沟通交流技能和心理疏导技能。研究分析发现,农村户籍养老护理员对于沟通交流技能和专业照护技能的提升需求最为显著。
到2027年,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力争总量不少于8万人,基本满足本市养老服务实际需求。本市九部门近日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中,对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何扩大人员规模呢?市人大代表王珣在《关于提升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中提出,近两年,上海有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降薪裁员的困境,“建议相关部门针对此类企业的失业人员可以开展养老护理专业宣传及培训学习,对持证上岗的再就业养老服务群体给予政策奖励。”
学历与技能双向提升 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根据《方案》,到2027年,本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护理员整体持证率达到90%并保持,持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持高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人数比2023年末翻两番。
据了解,上海着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两年下了很大力气,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养老护理员总体持证率已达82%,其中,中级以上比例提高至20%,高级技师、技师已不再是凤毛麟角。1月1日起,又出台了养老护理员激励补贴办法,持续激励养老护理员在岗位上稳得住、干得好。
市人大代表王芳提交了《关于提升养老护理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建议》,该建议提出,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培训费补贴项目中,强化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力度。此外,建立护理员定期复审机制,对与取得资格证的护理员进行动态管理和每年继续教育培训。支持各大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加强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针对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培养,市人大代表周凌提出,应鼓励具有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进入养老护理和服务领域,加快培养养老服务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