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今日召开,涉老话题备受关注

呼吁建立行业标准 让陪诊服务规范化

2025-01-14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今日开幕。本次大会上,银发经济、适老化建设、意定监护、陪诊服务、失独老人养老等话题备受关注,不少提案建言纷纷聚焦于此,出谋划策。

 

  陪诊服务存乱象,如何破局?

 

  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蒋碧艳分析说:“老年群体在身体机能方面逐渐衰退,他们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如独自前往医院可能会因体力不支而无法长时间排队等候,对现代化的医院设施和复杂的就医流程感到‘无从下手’,与医护人员沟通时,可能由于听力障碍或理解能力下降而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陪诊服务的出现,为老年人的就医之路带来了便利。”在民进上海市委提交的《关于提升陪诊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议》中,根据前期调研、分析数据,发现陪诊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行业标准缺失,还未出台陪诊服务标准,导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不统一,增加消费者选择难度;如,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大,有的从业者医学知识匮乏、沟通技巧欠缺。调研发现,多数受访者认为理想的陪诊人员应具备沟通能力、耐心细致,且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医学知识。此外,调研还发现“陪诊过程中意外情况责任归属不明确”“收费项目繁多且透明度低,有随意加价行为”“陪诊服务业监管薄弱”等问题。

  对此,提案建议,首先要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建议由相关部门起草《陪诊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准入条件、服务范围等内容,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质量评价。其次是要加强行业监管,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大查处力度,设立举报热线,依托大数据建立信用档案系统。同时,建议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政府减免税收,给予补贴,扶持创新型企业,考虑将陪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等。

  此外,提案还建言开设培训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知度和接受度,重点引导老年人;鼓励医疗机构与陪诊机构、保险公司等跨领域合作,探索服务新模式和新产品。

 

  多措并举,关注失独老人养老

 

  另一份民进上海市委提交的《关于完善对失独群体老人养老服务的建议》,将关注点落在“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凸显”方面。面对本市失独老人群体存在监护难题、心理困境等现状,提案给出了多项对策建议。

  首先是建立“预设医疗指示”制度。蒋碧艳说:“比如这部分老人就会遇到手术签字等难题,是否可以在尊重老人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允许其在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由一名医生及另一名普通见证人见证,订立书面的‘预设医疗指示’,指明自己一旦陷于末期病患、长期昏迷或植物人状态等情况,是否继续接受医疗救治。”

  提案同时呼吁推广意定监护制度,为意定监护制定服务细则与范本,设立意定监护备案登记制度。据蒋碧艳介绍,“走访发现,绝大多数失独老人反映,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意定监护制度,因此加强意定监护普法宣传非常有必要,让失独老人群体及早知晓并合理利用这一制度。而对于无合适监护人的失独老人,公职监护是失独老人最后的法律和生活保障。”提案建议说,在意定监护协议履行之时,希望具体明确在意定监护操作过程中,意定监护人、监护监督人该如何履职,如何合法有效地实施相关监护行为,以及未能履职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等。

  同时,该提案还建议通过政府资助、主导和专业评估,成立专门从事失独家庭的社会服务组织,为失独老人群体提供包含监护在内的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规范医护服务体系,应对老龄化

 

  市政协常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钟力炜提交的《关于规范医院护理照护服务体系,满足患者照护需求》提案将“关键词”落点在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人群急需的医疗护理队伍上。该提案源自九三学社上海市委2024年度参政议政重点课题。

  “虽然本市已有医疗护理员的职业标准,但医院及患者对该职业缺乏清晰的认知,甚至称呼都不统一,职责界定更不清晰。而且,护理人员参差不齐、职业归属感不强、管理较为松散、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相对乏力……这些使得当前的照护服务体系无法完全满足老龄化社会对于护理服务的精准化需求。”钟力炜分析说。

  提案提出了多项举措以“破局”。其中,一项举措是呼吁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协调,应用大数据,制定整合型医疗结合照护的制度。“建议将医疗护理员界定在医疗机构中承担病人生活起居照护为主的工作人员,并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让行业更加规范化;建议应用大数据,构建数字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护理员服务链’,追踪医疗护理员的服务情况,确保服务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建立上海地区乃至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利于医疗机构共享医疗护理员体系;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充分发挥信用联合惩戒、行业禁入等措施作用,预防不规范、不诚信行为。”钟力炜建议说。

  提案还呼吁多主体、多层面构建医疗护理服务的共同体,共同推进护士——助理护士——医疗护理员三层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建立。不仅要让人才规范化,经过正规培训、考核、考证才能持证上岗,也要在规范人才队伍的同时,留住护理人才,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加快培养后备人才,从而有效地、积极地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陪护、照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