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一双“智慧眼”,老人的表情、动作在不经意间被捕捉到,就能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生成自己的情绪报告。如果觉得情绪不佳,老人可以让智能系统直接“把脉”,还能在家门口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参加公益性的音乐冥想,放松身心或由心理咨询师介入分析,给予建议。近期,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悦西门·零距离家园里,新入驻了一系列智能“心灵伙伴”,他们的到来也引起了居民们的好奇和关注。
智能系统为老人“把脉”心理
走进肇周路55号3楼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悦西门·零距离家园,这里也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有几位居民在现场体验,“我们是来这里上社区公益课,听说这些机器能测情绪,就来试试看。”几位阿姨笑着表示。
阿姨们口中所述的机器是指现场的智能心理监护设备和智能心理关爱机器人。据悦西门运营方负责人、上海好欣健康首席执行官杜飞翼介绍,这些智能设备用于关注和关爱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其中,智能心理监护设备通过捕捉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经大数据模型计算,分析情绪状态。“在得到用户许可后系统会采集、监测,进行综合分析,十多分钟后可以出具报告。一旦出现某些情绪值超标,系统会进行预警,预警多次后,我们会建议心理咨询师介入。”杜飞翼表示,这一系统是首次引入社区,同期也在其他区的养老机构进行试点,用于“把脉”住养老人、护理员的心理健康。
在活动室里,还有一台一米多高的小机器人,就是智能心理关爰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点击屏幕按钮,老人们在瑜伽垫上就能开启冥想舒缓课,每次15分钟。
关爱老人心理,做提前干预
目前,经过多位老人的自愿检测,后台显示,有的老人焦虑值和悲伤值偏高,经过沟通,老人反映这段时间睡觉不太踏实。由于都是附近居民,老人们常来这里,跟随智能心理关爱机器人的引导,体验免费的音乐冥想课程,放松身心,有的还让“坐堂”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坚持一两个星期后,老人们反映,感觉人轻松了,晚上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我们街道老年人占比高,已进入到深度老龄化。”老西门街道相关人士表示,老年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需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需求。为此,街道新近引进了新型为老心理服务。除了智能系统来检测、改善体验者的情绪,还配备了心理咨询师,每周固定时间提供公益服务。同时,通过定期的心理关爱主题活动,如面向社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沙龙以及音乐冥想课等,做好“早发现,早干预”。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报名或到现场免费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