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民都很喜欢这份报纸,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和人,每一期都会看!”站在楼道里的报纸橱窗前,家住杨浦区殷行街道工农三村第二居民区的朱阿姨一边阅读,一边由衷地说。她所说的报纸是名为《星之光》的社区报,从2004年至今,这张由居民们自发采写、编辑的报纸已经办了20年。
居民创办专属社区的报纸
近期,在殷行街道社区睦邻中心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星之光》社区报办报20年、出版200期回顾展(2004—2024),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参观。“这份报纸办得长啊,都20年了。”“我也投过稿,后来还登出来了呢。”“说的都是我们社区里的事情,虽是小事,但和我们息息相关,反映了我们的心声。”居民们纷纷说。
在工农三村二居委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星之光》2004年4月10日的创刊号。两张A3纸张大小,分四个版面,上面用整齐的文字和简单的排版,记载了当时爱心募捐活动、“坏了的路灯重新亮了”“自行车有新地方停了”等社区新闻。还介绍了小报名字的由来,“就像天空中的一颗小星星,给我们社区带来生气、亮光,期待广大居民共同来参与”。
“这张报纸的编委是在小区读书读报小组成员的基础上成立的,最初时,团队也就几个人,自己找内容、打字、排版,再找地方打印。”现任小区读书读报小组组长常桂娣回忆说,后来,越来越多的居民来投稿。
目前,社区宣传栏、51个居民楼道里都安装了《星之光》社区报橱窗,看报、读报成为小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身边关心的事跃然纸上
翻开这份报纸,内容涉及广泛,有社区动态,有邻里倡议,有公开征询,有评优票选,也有小区“紫藤议事会”“紫藤苑说理堂”讨论事项……在一方小小的报纸空间,居民需求、自治需求、公共话题、社会资源等之间建立起了“超链接”。
居民周逸翔是一名律师,从20年前起,他在小区设立公益热线、法律接待站,后来成立工作室,也一直在《星之光》上开设法律专栏,至今发表了100多篇专栏文章。“在接待居民们时,我觉得小区是非常需要法律服务的。”结合自己的专业,周律师会在专栏里解读和居民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楼道不堆物、养宠不扰民等。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是老年人维权、社区调解等方面的案例。“周律师的专栏很有针对性,听他分析,我觉得我们老年人也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财产纠纷、赡养老人等问题。”居民张阿姨不无感慨地说。
办报20年,走出去、融进来
“《星之光》社区报一直秉承‘取材于民、倾听于民、服务于民’的宗旨,一直以朴实、简练、生动的语言,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这份小报,大家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区建设的最新进展,还能就社区内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范志明表示,《星之光》社区报之所以能坚持办报20年,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居民区党组织非常注重办报过程和对内在潜能的挖掘。居委会依托《星之光》社区报编委及网格信息员,包括51名楼组长、社区团队负责人、5名担任块长的居委会干部等,每次组稿、编辑成为社区自治的打造过程。
从几名居民自发地用A3纸打印,到居委会出资协助彩印;从一月一期两至四个版,到双月一期八个版;从简单的事务通报,到由专人负责特色栏目;从几十份的印刷量,到每期至少彩印150多份;读者从原先的读书读报小组,扩展到小区居民、新村片区、社区单位。
二十年里,《星之光》社区报的编委历经几任交接,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星光熠熠、薪火相传。最近,6名工农新村小学学生被聘为特约小记者。“我们还将‘走’出社区,通过‘社社联动’,让更多的居民、共建单位参与进来,分享话题,增进交流,让《星之光》成为描绘社区新蓝图的一片沃土。”范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