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以35位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和80余件/组其他资料、展品,呈现“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四大板块看点滴变迁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同时开启的,还有形塑上海现代性与影写上海的时代篇章。展览以上世纪初就活跃在上海的丁悚、陶冷月、金石声等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从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瞬间,到衣食住行的点滴变迁,通过“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特别呈现”四个板块,向观众呈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现代化脉搏驱动下的上海,在为摄影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的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富矿。
丁悚是漫画家丁聪之父,他不仅是中国漫画先驱、卓有建树的美术教育家和艺术活动家,在上海摄影史上,也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名字。在本次展览上,可以看到丁悚1918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前身)学生户外写生的照片以及丁悚家人提供的一批珍贵老照片。
摄影于金石声并非主业,但他从15岁接触摄影到去世,半个多世纪,“相机不离手,胶片不离膛”。这次展览展出了他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同济大学学生跳水》《踩水车的吴淞农民》《日军轰炸闸北》等珍贵老照片。观众久观不去,指点着《日军轰炸闸北》中的残垣断壁,小声议论:“能拍下这样的照片,也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
陆元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拍摄苏州河,张春海的黄浦江系列拍摄于本世纪初,以外滩为起点,向南、向西到淀山湖,向东、向北到吴淞口。这次展览,两人的《苏州河》《黄浦江》系列形成独特的视觉比照,黑白墙面的设计巧妙区隔江与河,两条孕育上海成长的母亲河仿佛正在对话。徐昕的《大都会》系列,记录繁华灯火背后城市个体的生活样貌。项目始于2016年,至今仍在持续。
现场拍照打卡添趣味
展览还设有一个实物、文献板块,通过作为上海轻工业产品重要代表的“海鸥牌”国产照相机的历史展示,以及对1956年“上海出口商品暨国外商品展览会”的历史场景还原,彰显了上海在工业、经济与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和对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贡献。
作为不断生长的超级大都市,上海无时无刻不在孕育、滋养摄影,同时,也在不断地催生、刷新摄影观念。展览中,观众会清晰地看到几代创作者以不断变化的摄影方式凝视上海,也被不断发展变化的上海所激发,创造出具有高度都会性的城市影像,它们又汇入城市文化洪流,成为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之都”。
为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展览现场还“情景再现”了一节上海地铁车厢和“马良移动照相馆-上海站摄影留念”,供观众拍照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