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社区强强联手,推动老年教育创新发展

家门口听高校“适老化”课程,赞

2024-12-17    作者:赵 单

121723.jpg

  昨天,家住徐汇区的刘阿姨听完“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课程后,正式完成了12次“家庭园艺”课程的学习,这是她第一次在社区里体验到由高校教师教授的课程。据了解,“家庭园艺”课程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虹梅街道合作的“适老化”课程之一,为高校课程“适老化”建设与社区应用提供了新参考,推动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

 

  老年学校来了高校老师

 

  “大家看看这两张插花照片,是中式款还是西式款?”昨天上午,位于全州路10号的虹梅街道“虹客厅”,虹梅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学员正在聆听“家庭园艺”课程的最后一节课——花文化与插花艺术,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白露老师亲切地询问台下的老年学员,大家踊跃发言。

  “自己平时喜欢花花草草,从9月份至今,每周一来上‘家庭园艺’课是雷打不动的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上到高校老师的课,太好了。” 学员刘阿姨表示,通过12次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不少养花小技艺,还掌握插花技能,收获真的很多。

  作为本年度新增的高校老年教育机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年大学投身于对老年教育课程的“适老化”改造与创新的探索。与此同时,虹梅街道渴望进一步融合高校的专业优势,以拓宽老年教育的边界。双方积极沟通达成共识,由应技大提供专业课程,虹梅街道提供场地,推出“家庭园艺”与“海派香事”两门课程,让老年学员在家门口就能上高校课程。目前,两门课程分为线上课和线下课,首轮课程于本月结束。

 

  课程内容“接地气”,贴心

 

  给老年学员上课,课程如何体现“适老化”?作为“家庭园艺”课程的授课老师之一、应技大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的秦巧平教授坦言,授课对象变了,刚开始还是有点压力。起初在备课阶段,不确定老年学员是喜欢理论知识还是更喜欢实操内容,经过两三次课的磨合,和学员们接触后发现,大家不仅渴望学到理论知识,也希望有“接地气”的教学内容。这让秦老师逐渐找到节奏,主打他们喜欢什么就教什么,一切从学员的需求出发,对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比如:很多人喜欢养水仙但养不好,其实是有技巧的。教师就会讲解如何进行水仙雕刻,怎样让花开得更好,怎样去控制花期。

  同时,每节课上师生积极互动,也让老师们收获了比高校课堂更大的成就感。秦老师表示,在社区上课,大家是真的喜欢园艺,会给很多积极的反馈。他们时不时会提问,不仅是对自己的考验,更是激发自己内心的分享欲,想向他们传递更多的知识。

  据了解,社区和高校合作之后,更多运用高校的特色课程,由高校选派专业教师授课。课程方面比之前传统社区老年课程更专业,老年学员学到的知识点更多更细。此外,课程开设前,虹梅街道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大家想要学什么,再进行课程的编排。

 

  助力高校课程“适老化”

 

  事实上,高校老师去社区老年学校授课,对于推动高校课程“适老化”建设有着不小的作用。高校课程“适老化”其实是将课程掐头去尾,保留实践和操作的部分,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需求与本校特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在社区上课的老师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老年学员的反馈,获知他们的需求,以便把这些信息反馈到高校,进行“适老化”的创新发展。

  虹梅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副校长周炎彬表示,老年教育的内涵发展过程中,高校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除了单纯点位与学位数的增加,高校专业课程的对外辐射,很大程度上助力老年教育课程科学化、系统化发展。高校的优势在于各类课程多且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虹梅街道的联手,其实只是一个开始。

  双方这一合作不仅彰显了高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上的卓越能力,特别是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的深入探索,也充分发挥了社区在资源整合与应用上的独特优势,成为上海高校课程“适老化”建设与社区应用的“先行者”。

 

  未来更多高校课程进社区

 

  “十四五”期间,上海重点实施老年大学数量的“倍增计划”,除了各区以数字化、特色化发展为目标新增老年大学外,本市鼓励高校发挥专业优势,面向社会举办老年大学。

  如上海健康医学院老年大学开设的居家康复课程是“适老化”在社区应用的探索,通过简单易行的居家康复训练方法,帮助老年人恢复或维持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力量和身体的整体功能。由复旦老年大学和复旦博士生讲师团合作的课程“文化专题讲座”,同样通过“适老化”改进,为杨浦区多个街道送课上门,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能体验到高校课程,让高校优质资源直达老年人身边。

  业内人士表示,以往在社区中面对老年人开设的课程,往往存在专业化程度不够高,逻辑不够严密的问题。在高校专业老师的授课下,将来龙去脉说清楚,能帮助老年人更好理解和学习。未来,将会有更多课程从高校走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