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小新门,暖居民心扉

2024-12-05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2058.jpg

  “现在从18号线进小区,不用再绕个大圈子从另一扇门走,对我们居民来说,有了这扇新开的小门,真的方便了许多!”家住同济新村的李阿姨由衷地说。最近,在小区东面围墙新开通了一扇门,新门“门面”虽不大,却为这个有着3000多户居民的大型小区“解锁”了出入的新路径,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缺”扇东门,坐地铁需绕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同济新村位于同济大学正对面,小区的西面、北面分别临近四平路、中山北二路,东面和南面紧挨着呈现弧形的彰武路。

  这个占地面积有20万平方米的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有1层至7层等不同楼层、不同年代建造的居民楼。目前居民户数为3189户,门栋数468个,是四平路街道人口数量和密度最大的居民区。而且,小区内还坐落着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小区原有三扇门。其中,与四平路呈垂直角度的彰武路上,有两扇“南门”,可供机动车单循环进出以及行人通过,另外靠近四平路、中山北二路附近还有一扇仅供行人通行的“老西门”。

  此次新开的“小东门”所在位置原先是一堵封闭式的围墙,打开之前,居民如需前往18号线江浦路站或同济大学彰武校区,都需要从南门或西门多绕行至少几百米的路程。

 

  小门“打开”并非一蹴而就

 

  那东边围墙能不能“开门”,到底怎样开?借着新开通的18号线站点作为契机,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先后与有关部门对接沟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向该小区利益相关的业主们发出意见征询。一时间,“开门”成为小区热议的话题,在票选过程中,居民们更是纷纷参与,近90%的业主投了赞成票。

  其间,有各种顾虑的居民有百来户。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将各种意见一一梳理、分类,然后连同设计团队、施工团队、相关管理部门,和居民们展开面对面的沟通和解释工作。“不怕居民有意见,就怕居民冷漠对待社区事务。”同济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立民坦言,经过一番耐心的沟通,不少质疑声在施工前得到了化解。同时,根据部分居民的合理化建议,他们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相应调整。

 

  居民赞许“这道门开得好”

 

  针对有居民担心新门开通后的进出安全,“小东门”被设计为步行通道,专门按照人行通道来设置,电动车等非机动车无法通行,有效消除了居民对于电动车和共享单车随意闯卡的顾虑。小区采用刷卡门禁制,只有申请了门禁卡的居民才可以进出,提升了小区整体安全系数。

  与此同时,在新门施工的过程中,还对周边地面进行了塑胶化处理,修整了绿化带,让原本有些脏乱的围墙死角变得安全、美观。

  经过几个月的施工,“小东门”近日顺利打开了。“现在方便多了,到地铁站不用再绕路了。”“这道门开得好!出去看病、接送孩子,起码少走几百米。”采访中,受访居民纷纷点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