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在社区开出“记忆花园”,居民担当“园丁”

种下一片绿色,守护一份记忆

2024-10-23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02226.jpg

 

  “这是刚刚种下去的君子兰、栀子花,这个叫‘碰碰香’,轻轻碰一下,闻闻看,香不香?”走进翔殷路791弄兰花小区,在长海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十多种绿植一片郁郁葱葱,几位阿姨正在打理花花草草,浇水、松土、除草,相互之间不时地开心聊上几句。这片小小的花园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记忆花园”,“园丁”们都是小区居民,也是经过筛查存在认知障碍中高风险的人群。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大家在这里亲手播种,一同收获,收获的除了绿意和果实,还有快乐与治愈。

 

  亲手种花草、种蔬菜,收获满满

 

  “这块种着韭菜,又新长出来一波,之前是番茄、土豆,我们带着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采摘掉了。”看着眼前的一片绿色,68岁的秦国珍阿姨笑着说,当时老人、孩子一起挖土豆、摘番茄,十分带劲,小朋友们还好奇地问这问那,他们“对答如流”,心里充满着成就感。“这些花草、蔬菜都是我们亲手种的。”秦阿姨说,她和几位“老伙伴”就住在兰花新村,自从有了“记忆花园”,大家几乎天天都来。由于年轻时有田间劳作经验,种花种菜不在话下,她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园艺达人”。

  75岁的李云娣阿姨说,自己以前没种过花草蔬菜,手艺都是在“记忆花园”里跟着学的。“加入园艺小组后,我对植物从不熟悉到熟悉,学到了很多。而且,自己动脑筋、动手种出的成果,获得感也是其他事情比不了的。前不久,我们用自己种的韭菜包了饺子,很好吃。”李阿姨开心地表示。

  随着秋意渐浓,“记忆花园”里的植物渐渐地向耐寒品种开始过渡,新近,“园丁”们种下了花叶络石、女贞等观叶类植物,继续时不时地来查看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浇水、除草、驱虫和施肥,在劳作间,感受植物带来的生命力。

 

  从“记不住”时间,到准时参加活动

 

  居民们精心呵护着这些花花草草,而一花一叶一果带给老人们的则更多。

  80岁的程文妹阿姨是一位独居老人,虽然加入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但经过几个月一起打理花草和小组互动活动,伙伴们都发现了程阿姨身上的变化。

  刚加入时,程阿姨经常会忘记活动时间,甚至昨天刚说了,隔天就想不起来了,只能依靠“小纸条”或伙伴提醒……在一次、两次地走进“记忆花园”后,渐渐地,不用提醒,程阿姨她也能准时参加活动,而且性格内向的她变得爱说话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和大家一起,我每天过得很开心!”程阿姨由衷地说。

  据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社区服务办工作人员王男介绍,在街道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占比近四成,在常住人口中,老人占比达到近一半,“像兰花新村的老人比例更是超过了一半”。

  作为全市第四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单位,2023年开始,街道引入第三方机构“国融乐养”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平台建设。一方面着手大范围筛查,一方面探索早期干预手段。就这样,结合当地居民们的喜好和实践的可行性,“记忆花园”在2023年下半年诞生了。

 

  花园“魔力”让更多老人走出家门

 

  “作为园艺疗法、芳香疗法的载体,‘记忆花园’鼓励老人回归自然,从播种与收获中找回人生的活力与掌控力,用一份植物‘点亮’一份记忆。”项目负责人王滢介绍说,截至目前,园艺小组人数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容到了十多位“活跃”成员,加入小组微信群的居民更达到了60多人,年龄层从六十出头到八九十岁不等。

  “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现在小组会议、日常活动,都是大家在群里商量探讨的。”王滢说,记忆花园的“魔力”正吸引着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门,走进花园。同时,大家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度也更高了,不少还是热心的社区志愿者。

  除了在花园里土培植物,载花种草,“园丁”们最近还开始了“做花”——自学手工“扭扭花”。团队中,77岁的徐红珍跟着手机短视频自学成才,从“牡丹”到“玫瑰”,阿姨已成为“扭扭花”的指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DIY。就在刚刚过去的九九公益日,大家赶制了50支“郁金香”,在街道举办的九九公益集市上,赠送给参加活动的居民们,很受欢迎。

  长海路街道表示,第二片2.0版“记忆花园”计划在翔殷三村小区绿地开辟,以让周边更多的居民加入进来。同时,“种花达人”“做花达人”的作品也有望走进善淘慈善超市进行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