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如夏花般绚烂的00后大学生,人生充满着勃勃生机;一边是因病日渐衰弱的垂暮老人,人生旅途即将谢幕……在人们并不熟悉的安宁疗护病房里,年龄犹如爷孙辈的两代人却有了暖心的相遇。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报记者走近一群“特别”的大学生——由复旦大学学子自发组成的“生命摆渡人”志愿者团队。学子们利用空余时间常常来到老人们的卧床边,一声关切的询问,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甚至只是握着老人的手,静静地陪伴在一边倾听,在老人们的心里,生命的尽头照进了一束光。
一群年轻人走进安宁疗护病房里
周日9点,位于新闸路上的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片宁静。几名复旦大学大二、大三的学生走进来,径直进入二楼的安宁疗护病房区域,穿上红色志愿服务服,戴好口罩,走进不同的病房。
“谢奶奶,我们又来看您了,今天,您感觉怎么样?”轻轻握起卧床上老人的手,来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耘嘉和化学系的严仲毅俯下身,轻柔地在老人耳边说着。床上的谢奶奶目光还有些迷离,她的目光慢慢地掠过两个孩子后,嘴角瞬间浮起笑意,笑眯眯地说:“你们又来啦,真好!”
另一张卧床上的刘奶奶正和新闻学院的黄翘楚、基础医学院的余秋瞳说着话。尽管是“有一搭没一搭”,但老人一直侧耳细听着,眼中有时会闪现一丝光芒。“这群孩子来了就一起说说话,我这心里会舒服许多。”刘奶奶说。
在另一间病房里,同是新闻学院的范怀金已经和93岁的邵奶奶热络地聊上了,从重阳节的传统开始,聊到了各地过节的不同风俗,每每听到有意思的地方,邵奶奶脸上会笑开了花。“阿姨特别喜欢这个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孙辈一样,心里很开心。”陪伴在老人身边的保姆阿姨感慨地说。
尊重生命“摆渡人”增至36人
“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在微信平台和校园平台发起招募,结合安宁疗护理念和生命教育的宣传,更多的同学自发加入进来。”团队发起人之一刘耘嘉同学说,目前团队成员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36人,来自复旦大学的各个院系。经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等环节后,每隔一到两周,同学们“组团”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志愿服务。学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老师、医生会给予指导,帮助解决志愿者遇到的问题。
谈起发起这一公益行动的初衷,小刘回忆说,当时的自己遭遇挫折,有些低迷,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她接触到了病重却依然阳光的谢奶奶。“奶奶脸上永远挂着微笑,让我想起了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外婆。”坐在床边听老人讲述过往,听她唱喜欢的越剧……陪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对于双方,更像是一个找回温暖、找回自己的过程。
同为发起人的严仲毅同学也颇有同感。他说,第一次知道临终关怀是在初一,当时就萌发出想参与其中的想法。在进入大学后,当得知有这样的志愿者行动,他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曾经遇见一位被骨癌折磨的奶奶,她每次见到我都会握着我的手说自己不想活了。但是在一次活动后,我们与她拍了一张合照,把照片打印下来送给了她。她拿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把照片放在胸口,一直捂着。对我来说,我从未意识到我的一点点陪伴能带来这么大的意义。”小严由衷地说。
遇挫折不退缩以诚补拙,以情换心
当然,陪伴也会遇到“小失落”“不理解”,甚至“不接受”。不少病重的老人大多数时间在睡觉,哪怕有时睁着眼睛,有的老人因为病情也不会对志愿者的话作出及时反应。
一次,小严遇到了一位新入住的老人,“当时我和他打招呼,想聊聊天。结果对方张口说,我都生癌了,心情会好吗?”小严说,当时确实有点尴尬,但他马上调整了心态。后来从护士那里了解到了老人的情况,经过一番琢磨,从老人的喜好入手,渐渐地,沟通开始顺畅了起来。
对成年人来说,关于死亡的想象尚且多是纸上谈兵,更何况是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好在,志愿者们选择坚持——每次活动后开个小会,大家一起“复盘”;日常寻找可以聊的话题,做好积累;通过看书,琢磨说话技巧,甚至有的还和校园里的流浪猫“对话”,当作腹稿练习。
以诚补拙,以情换心。在陪伴之余,大家会策划一些老人能参与的互动。比如安排老人和家人一起拍张照,一起做个相框,留下病床边一个温暖瞬间;倾听回忆,深入访谈,为老人制作专属的“生命故事书”。“日常就聊天,讲有趣的事,有时候还一起唱歌,想各种办法让患者开心。”渐渐地,老人在吃药打针的安宁病房里,得到了更多心灵慰藉,“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也让同学们感到“有动力、有意义”。
一定会坚持下去“渡人者,亦自渡”
“面对死亡,我们真的做不了什么,我们所能做的,是为临终的老人送去真诚的问候,‘打开’一扇久未通风的窗户,更是表达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小严说。
“这叫‘渡人者,亦自渡’。”对于学生们在安宁疗护中的实际行动,“生命摆渡人”志愿者团队指导老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扶松茂对这些“00后”们寄予了厚望:“‘生命摆渡人’是我们青年学生自发建立的生命关怀公益组织,是对生命关怀领域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持。我们的学生志愿者通过生命关怀实践,不仅深刻理解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也提升了服务对象的生命品质”。
在志愿服务中,可以近距离接触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人群,用眼睛观察、用心去体会,也给了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以同龄人没有过的阅历和磨练。“做过一段时间志愿者后,同学们也成熟了许多。”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主任缪俊表示。
迄今,志愿者们已走进安宁病房开展了60多人次的志愿者行动,做了4场“微光”小型活动。同时,团队已远赴全国 8省10校开设多元化生命教育课堂,辐射学生超过500人次。同学们说,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渡人者自渡”是大家感同身受的最大收获,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意义”让大家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坚持下去”。
■链接
全市设有261家安宁疗护机构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的一种关怀服务,它通过控制痛苦和其他不适症状,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照护,以及人文关怀,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上海自1988年起开展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服务,2012年起将安宁疗护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9年成为全国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城市,2022年纳入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全市目前设有261家安宁疗护机构,分布于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综合性医院。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基本都采用多学科的协作团队,包括医生、护士、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师、康复护理师、药剂人员等,全方位照料病人的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心理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