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劳模“走了”,他生前所在企业的做法让家属感到心寒——

“没空”两个字,如何告慰逝者?

2024-09-05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一位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老劳模走了。在他的追悼会上,曾经无数次一起搏击惊涛骇浪的战友来了;跟随多年,对他未竞的事业继往开来的弟子来了;街道劳模协会的老劳模伙伴来了;社区工作人员也来了……他们,共同缅怀老劳模对祖国远洋事业的赤诚之心、热爱之情、奉献之举,并向家属表达深切的慰问。

  然而,这位令人敬重的老劳模生前所在单位——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却缺席了最后的送别。面对老劳模家属的多次联系,与街道劳模协会的反复请求,该单位无论是在老人病危弥留时,还是在病重离去后,既无上门看望慰问,也未派人出席追悼会,甚至连花圈也没送一个。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仅仅是两个字——“没空”!这成了扎在家属心中的一根利刺,不少人也疑惑:这样对待一位老劳模的身后事,是否妥当?

 

  三十多年远航在五洲四海  一生依然钟情那身海员服

 

  据老人的子女介绍,从青春韶华到白发染霜,这位老劳模始终钟爱大海、钟情远航。自1968年被分配工作踏上远洋油轮起,他从最基层的水手做起,一路勤勤恳恳,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最终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率队经历千难万险的高级船长。在岗30多年,他无数次航行在狂风巨浪中,无差错、零失误地超额完成上级交付的运输任务。他无私地传帮带,精心呵护,手把手地带出了30余名优秀船长。他先后20余次被评为先进个人、标兵船长、上海市劳动模范,更是1994年起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

  老人的子女回忆,在职时,老劳模全身心地扑在了远洋事业上,常年与大洋相伴,经常半年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但他和妻子、子女从来毫无怨言,默默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未向上级提过一丁点儿的分外要求,也从不宣扬所获得的诸多荣誉。

  退休后,老人最钟情的还是那身海员服,只要有客人来访,甚至是孙辈婚礼,他都一定要特意穿上海员服——因为这象征着他引以为豪,一辈子魂牵梦萦、无法割舍的事业。同时,他还在社区里继续发挥余热20余年,为社区事建言献策,为居民热忱服务,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

 

  多次恳请单位送最后一程  结果仍以失望告终

 

  老劳模如此心系远洋航运事业,让无数人感怀。当他今年6月因病入院后,其所在街道的劳模协会即向他退休前所在的原单位告知情况,希望能派代表前来探望,让老人感受到老单位集体的关爱。可是,直到老人病危、弥留直至逝世,始终没有等到原单位一个人前来。

  8月中旬,老劳模不幸离世后,家属致电报告该单位相关部门,恳请对方能派代表出席追悼会,向送别老人的亲朋介绍一下老人为祖国远洋航运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也送老人最后一程,收到的却是简单的一句:“没空!”在家属的持续追问下,电话那头请其再联系公司信访办。街道劳模协会会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再次致电,恳请对方能提供些逝者事迹材料,以便在告别仪式上准确介绍老人生平,或者至少送一个花圈以示悼念,却也以失望告终。

 

  多番受冷遇人心难安  老劳模理应受尊崇

 

  对此,老劳模的家属心绪难平;生前好友、同事,甚至听说此事的陌生人,也都十分惊诧。家属及老人生前所在的街道劳模协会都接到了不少老劳模的来电,表示“这样做,太令人寒心”“好像看到了我们的明天”!有人说,就算老人不是劳模,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也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当他老了、病了、去世了,同样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劳模协会工作人员动情地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有无数像老船长这样的劳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创新、勤勉开拓。广大劳模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尊崇,尤其是对老劳模们,更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以此真心感谢他们对行业、社会以至国家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这,也是任何一家单位,尤其是大型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就在本文截稿时,记者获悉,老人家属向该单位信访办投诉后,相关领导已于近日上门向家属致歉,表示一定会改进工作。

  “他可以安心地走了”,老船长的家人如是说。(本文因故隐去相关当事人姓名等信息)